第六章 运动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各级神经 大脑皮层 基底节 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主要功能 随意运动,高级脑功能 运动的设计及肌张力控制 运动中的平衡、协调、肌张 力 瘫痪类 康复治 型 疗方法
上运动 神经元 瘫痪
神经促 技术 动 通 元 为主 并 经 动 元
延髓
翻正反射(四肢支撑)、平 衡反应(双足支撑) 上运 神经 或合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脑神 下运 神经 咽喉、舌肌运动,内脏运动 瘫痪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运动模式化理论
3.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 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 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 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 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步行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划圈步态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跨阈步态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共济失调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蹲伏步态
运动控制与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3.我们在对异常姿势控制患者进行治疗时应 给予患者多个不同的任务和环境。患者在 某一体位下运动功能重新获得不能替代其 他体位下的运动能力,动作快速度完成能 力不能替代慢速完成能力,所以设计多体 位、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不同力量、不 同姿势、不同目的治疗应贯穿运动控制障 碍治疗的全过程。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运动模式化理论
中枢模式激动环路 Central Pattern Generation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运动模式化理论
儿童的运动发育过程是沿着反射性运动-模式 化运动-随意运动的顺序发展。而上运动神 经元综合征的患者也是沿着类似的路径恢 复。 高级运动功能则是从随意运动开始,通过专 项的训练向模式化运动发展,最高境界是 进入某种“反射性”运动的状态。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脑瘫患儿 单腿站立姿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脑瘫患儿 坐痊姿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偏瘫患者 立位冠状面 对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划圈步态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四、运动控制的调节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五、影响运动控制的因素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治疗中如何利用环境和任务引导患者进行治疗:
1、运动控制障碍时应以任务为导向,将复杂的、分解 的运动整合成容易理解的、任务明确的运动,对于有 认知障碍的成人或儿童患者尤其适用。例如:坐位下 训练患者的骨盆前后倾时,当我们以“骨盆前后倾” 或“收腹、挺胸”之类的词语作为任务导向时往往达 不到目的,当我们用“拔高,降下”这样的任务时患 者就能很容易地完成了;
运动学基础
第六章 运动控制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 侯莹
学习目标
1. 掌握:不同级别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 控制,损伤后的运动控制障碍特征;理想姿 势;理想上肢运动特点;理想步态特点;膀 胱控制障碍。 2. 熟悉:运动控制理论;各级中枢参与的反 射;去大脑僵直与去皮层僵直;异常姿势、 步态及上肢运动;运动控制参与系统;直肠 控制障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等级控制理论
Arnold Gesell(1940) 正常动作发展源自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皮层 化,皮层化使高级控制中心具有控制低级 反射的能力。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神经等级控制理论对姿势发育的解释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系统论
基于系统运动控制的理论,在理念运动的本质 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身体所受的外力及内力, 用生物力学知识对动作进行分析,并用来指导 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系统论
系统论将整个个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机械系统, 易受外力如重力和内力的影响,包括惯性和运动 依赖的力。人体由多个关节组成,所以在运动中 具有很多的自由度,而运动的协调则是运动机体 控控制过多自由度的过程。协同在解决自由度问 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限制特定的肌肉, 使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他还提出假设,尽 管协同肌不多,但是它们制造了所有几乎我们所 知道的动作种类,简单的协同肌是运动、姿势和 呼吸协同肌。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二、步态控制 足内翻步态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目录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一、低位中枢对肌紧张的控制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控制 三、高级中枢对姿势和随意运动的控制 四、运动控制的调节 五、影响运动控制的因素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目录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二、步态控制 三、上肢运动控制 第三节 自主神经对括约肌的控制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二、膀胱控制 三、直肠控制
马萍 侯莹
第六章 运动控制
第六章引言:运动控制理论
系统论
俄国科学家Nicolai Bernstein跟踪用凿子砸金属的 运动轨迹,进而发现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沿着最 小的轨迹进行的,并且任务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 个运动。1926年Bernstein开始研究人体步行,并 研究了成年人、老人及大脑损伤的患者。最终, Bernstein建立了系统的运动控制理论。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脑瘫儿童 立位异常对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脑瘫儿童 立位异常对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核心肌群力量 不足引起坐位 姿势异常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核心肌群 力量不足 引起立位 姿势异常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理想矢状位对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偏瘫患者立 位异常对线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偏瘫患者 坐位脊柱侧弯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二节 运动控制与障碍 一、姿势控制 偏瘫患者 坐位脊柱侧弯背面观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三、高级中枢对姿势和随意运动的控制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系统论
Bernsten (1967) 运动控制因人而异,根据个体需求、环境和目标而 不断改变。 感觉、认知和活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中枢神经系 统并不发出直接指令,而是各部分整体互动,系 统地进行整合。
动作控制要以达成动作功能为目标; 确认身体其他系统对动作控制的影响; 动作控制需要考虑外在环境因素影响; 动作本身也遵循力学定律,相互影响。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控制 2.在立位下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时,如果我们 的任务是“把重心移到另外一只脚上来” 时,患者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执行,当我们 换成要求患者尽量伸手够不同方向较远的 物体时,患者就可以间接实现重心向所要 求的方向的转移;治疗儿童患者也时应将 各种治疗融入到不同的游戏中,使患儿产 生兴趣并完成。
第六章 运动控制
马萍
侯莹
学习目标
3. 了解:脊休克、脊髓神经元的活动;脊髓 与脑干损伤后的综合征;自主神经系统;各 级运动控制缺失后的康复治疗。 4. 能具有判断正常及异常姿势与运动控制的 基本能力,定位常见运动控制障碍。 5. 能对患者运动功能受损情况与家属、康复 治疗组成员进行沟通;能分析运动控制障碍 类型,确定治疗思路;能向运动控制障碍患 者与家属做康复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