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3T14:54:02.4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0期作者:许智利[导读] 所谓体外循环,主要指的是使用一定方式,把静脉血液的患者及体外.利用人工肺开展氧合。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湖南长沙 410005)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者围术期内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使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分析结果。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分数明显更高,P<0.05.对照组共计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观察组共计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
率为2.00%。

P<0.05。

结论对于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在为手术期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成效。

此法能够全面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提升手术成功率,此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针对性心理干预
所谓体外循环,主要指的是使用一定方式,把静脉血液的患者及体外.利用人工肺开展氧合,继而排出机体中的二氧化碳。

使用人工心,将氧合血泵入到动脉之中。

利用这种方式,进而代替心脏与肺脏功能血液循环。

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技术呈现出了稳步发展的趋势。

当代体外循环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继而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临床中,需要用到体外循环的手术类型一般为大血管直视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心脏手术等等。

因为体外循环手术为一类难度较高的方式。

所以说,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好患者的围术期心理护理,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文献指出,对于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开展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者为研究对象。

依照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男 28例,女 22例,年龄区间为26.35-74.55岁,平均年龄为(58.51±1.17)岁。

观察组男 19例,女 21例,年龄区间为27.58-75.96岁,平均年龄为(59.63±1.28)岁。

病患均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且不存在手术禁忌以及精神疾病。

两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详细为:(1)术前心理干预。

在开展手术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当和患者开展详细交流。

积极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以及是否存在术前心理障碍。

和对于自身疾病认知情况,完全评估患者心理准备详情。

帮助病患了解手术所达到的效果,并且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护士应当全面和患者介绍入住ICU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必要性。

具体方式为:第一、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主动介绍和ICU,相关的规章制度、常规护理方法。

讲述各类设备使用原则以及目的。

反复带领病患,参观还是有内部环境。

介绍ICU设备以及入住ICU患者术后现状。

全面强化患者入住ICU后和术后开展监护措施。

并且能够全面了解。

ICU的噪声、通宵照明、昼夜节律受混乱、切口疼痛以及各类插管作用,会对机体造成一定刺激,进而影响自身休息。

患者应当面对家属无法陪伴在身边的现状,告知患者,当带有各类插管时不可说话。

医护人员应当使用非语言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以减少其内心忧虑和不安度。

第二、强化无法沟通。

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开展各类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当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使用正确的移情法和护理技巧,降低患者内心忧虑感。

(2)术后护理干预。

在患者清醒后,医护人员应当全面满足其内心真实需求,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心情。

及时告知病患术后所处环境、地点、时间等等。

观察患者心理状态情况。

如果患者发生失眠以及高度警觉现象,应当全面强化心理护理。

如有必要,应当开展镇静治疗。

积极观察患者,各类感觉运动和交流能力变化情况。

不要单纯注意监护设备上的信息而忽略病患的心理变化。

医护人员应当主动和患者交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述手术后常规变化和转归情况。

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患者家属可短时间探视,目的在于缓解病患内心孤独抑郁感。

告知患者家属,应多于给予其支持和鼓励,不要谈论家中的琐事、难事、愁事等等。

以免患者产生不良心理。

1.3观察指标
(1)本实验使用HAMA以及HAMD量表,分析受试者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分数越高,证实受试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为严重。

(2)分析两组受试者并发症发生详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受试者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详细见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