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下载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下载
这种小城镇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商 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 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这类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发 展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等级性。
当然,农业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中心地类 型的小城镇,它为所有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 而且还要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 城市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曾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 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 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 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 点,有力的结合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 市的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 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的矿业城市; 武汉、上海、广州的港口城市;城市的腹地大小、 条件和城市与腹地的通达性;它是一个绝对个性化 的特点。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从对外交通设 施角度来分析;如天津向塘沽,宁波向镇海,石 家庄。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空运等多种交 通方式之间在一个城市的组合状况和联运条件又 构成城市间交通地理位置的复杂差异。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 分成三种类型: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 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 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 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 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 种服务。
城市与外界区域之间的交流手段。
讨论
目前,鄱阳湖地区城市有 多少种类型?各为多少?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 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 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 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 润可得,并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是指各种产业 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 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 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跟商品农业影响相似,规模经济和积聚经济的影 响也不仅仅局限于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适用于所 有城市,只是专门化职能城市最典型。
思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城市的密集分布从北方逐渐南移。 2、很大一部分是郡县城市。 3、主要在南方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
商业中心城市。
4、以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较 晚。
专门化职能,以工业城市为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市
港口城市
城镇
港埠
集镇
中心地职能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渡口
交通运输职能,以港口 为例(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约翰斯顿在《城市和社会》一书中描述了在 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的过程。他所描述 的城市基本上属于中心地类型的小城镇,也可 成为服务中心。
5、在城市发展历史中,多次出 现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 的局面。
古代社会的城市多沿江河湖海而建, 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较好的农业自然 条件是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前 提;二是便于货物运输。
近、现代以来的大城市很大一部分是 在古代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 是有沿江河湖海的特征。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特点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下,转运职能为主的 城市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疏 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 能为主的城市
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其产生和发展强 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 需要。
这类城市发展的前景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类型、 数量、质量、开采条件等;另一方面取决于国 家或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要。
1、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小城市,其形成和 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而所谓转运功能,美国拉格教授认为可分为三 类:
a.实体转运;b.商业性转运;c.政治性转运; 港口城市是最典型的以转运功能为主的城市, 它可能包括上述三种转运功能。 2、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按其交通运输方式的 构成分为:铁路沿线小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渡 口小城镇,边境和特区城市,综合性运输枢纽城 市等。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人们对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 为“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 人认为“是防御安全的需要”。按照马克思主 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从中国人口较多的国情出发, 沿着城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展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中国城市 布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三产业为主是发达的城 市、地区或国家的重要标志。具 体表现为第三产业产值占当地国 内生产总值、在第三产业就业的 人口占当地总人口,都达到70% 以上。
中 国 城 市 群 与 城 镇 体 系 分 布 图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76
高平原
6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41
中山谷地城市
15
高山谷地城市
1
%
7.3
5.9 10.0 21.8 6.9 26.3 2.1 12.2 5.2 0.3
三、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 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 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如 上海,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及长江的出口处,长江 三角中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黄浦江和吴 淞江。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从城市及 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如太原、 贵阳作为各自身份的中心,舟山的沈家门作为邻 接渔场。
公元前1500年 黄河流域 公元前800年 地中海沿岸
商朝殷城 古希腊城邦
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三次 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是城市产生 的根本动因,这是经济动力。
军事动力、城市建设(基础 设施)动力、政治动力等也是城 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 壤、植被首先被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 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一般来 说,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 只能的小城镇要紧密的多,因此大城市地域 分布分布上的规律更典型。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 要求有湿度的降水。且与区域地形条件有密 切关系。
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地形类型
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
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长 江 三 角 洲 城 镇 分 布
京 津 塘 地 区 城 镇 体 系 分 布
沈 大 综 合 交 通 走 廊
讨论
请绘制鄱阳湖地区的 城市布局图和主要交 通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乡 镇企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重大的贡 献是就地吸收了多数的农业剩余 人口,大大减轻了农业剩余人口 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压力。
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
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
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
拉萨
3、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分布频率地形类型Biblioteka 城市数滨海平原/丘陵
21
三角洲平原城市
17
平原中腹的城市
29
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
63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20
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人 口过分地向少数几个大城市转移和 集中,给大城市带来一系列较严重 的问题,如人口拥挤、住房紧张、 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环境卫生差、 城市贫困人口激增、社会治安恶化 等。
一方面,应肯定中国发展乡镇企业 的功绩;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已经看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小城镇化落后于乡 镇工业化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基本 原因有两个:一是严格控制农村户口转 为小城镇户口;二是国家缺乏资金投资 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设施。
(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 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 县城;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 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 市;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 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城市;
城市形成的区位三角:
所以,近年来国家的相关公共 政策做了调整:一是放宽了农村户 口转为小城镇户口的标准;二是在 各级政府的财政加大对小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允许非公经 济成分投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城市成为经济中心, 其含义是城市成为第二、三产 业的中心,并且趋向于以第三 产业为主。
讨论:
鄱阳湖地区目前各个城市 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1、港口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 中国财富、统治中国人民的中 心。
2、受租界影响,城市畸形发展,布 局很不合理。
3、主要依靠民族资本发展起来的城 市,由 于缺乏资金,基础设施 落后。
4、沿海城市较发达,内地广大地区 城市少,城中保留封建时期的 面貌。
近、现代以来的城市更多地沿 着铁路、高速公路发展。
城市的出现后于农村,它是在原始公社制的 末期形成的。
场所 经常性交换 市集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扩大了的交换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