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六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1.填写成语所缺的字(6分)无缘无故座无虚席养尊处优张灯结彩妇孺皆知邯郸学步天涯海角与世隔绝司空见惯革故鼎新独出心裁优哉游哉2.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6分)chà刹那间 fěi 翡翠yē抽噎jí书籍ɡuī瑰丽3.默写(14分)①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⑤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⑦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⑪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写一段解说文字。
(4分)要求: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特点及其寓意,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漫画主要讲了在标明“母子上车处”的牌子旁,站着几位高大强壮的年轻人,而真正的母子,却看着站在母子上车处的几个冷漠的年轻人。
难道他们真的目不识丁吗?不是的,他们为了早一点上车,而装作不识字。
寓意:讽刺了不讲公共道德,只顾自己私欲的恶劣行经。
(或对母亲来讲:面对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要敢于维护。
)二、阅读理解。
(60分)(一)对比阅读(15分)【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炳烛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5.下面句子中加点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B.炳烛之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D.结友而别少而好学6.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
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9、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3分)5、C(3分)6、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7、(1)少年喜欢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8、年纪大;事务多。
(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9、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二)阅读臧克家的《说和做》(15分)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0.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2分)总领下文,说明下文介绍的内容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1。
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1。
12.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3.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里是外貌、细节描写1,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1,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1。
14.体会“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5分)含义: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优秀的诗人,又是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2;同时也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伟大品格2。
作用: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1。
(三)阅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20分)高荣伟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
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
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
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
”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
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
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
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
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
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
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
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
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
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
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选自《共产党员》,2014年11期) 15.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取得巨大科研成果(2分16.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1)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2)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3)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4)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分)(1)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18.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3分)详细交代年份,说明这些事件的重要1,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1,成果之丰1。
19.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分)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
220.《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