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六)安全生产领导与组织体系 1.安全规划。增加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
产规划,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城市规划相 衔接”。(第八条) 安全规划——组织实施——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体 现了安全发展原则。区域安全生产管理和城市安全风险
管理有衔接,有连接,也有区别。
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 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 供技术、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前款规定的机构提 供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 本单位负责。 A 委托主体——生产经营单位 B 受委托机构——技术管理服务机构
C 责任划分——委托主体负责。避免委托了事。关于技
二、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立法目的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 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 济发展,制定本法。作了两处修改:一是把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改为“安全生产工作”,体现了全面和科学。二
是经济发展的经济后面加了“社会持续健康”,体现安
全生产工作不仅仅是关乎经济,更重要的是关乎国计民 生;加上持续,说明安全生产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 作,而不是短期的一时的甚至是突击性的工作。
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另一方面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迫切要求安全生产法律不
断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越来
越重视,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愿望越来越高,修改 安全生产法十分必要,十分及时。 修改的情况: 新法7章114条,较老法的7章97条增加了17条,增
加了18%;共修改了57条,占老法97条的58%。
2. 安全生产条件由“完善”改为“改善”,说明 安全生产条件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需要“改善”的
面很广,时间也较为紧迫;
3.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突出了出来,作为企 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履行主体责任的“必须” 内容。同时增加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安全生产水 平,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的总称。只有水
式特定内容的协调组织、协调方式。
3.强化基层基础
增加了“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 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 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 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职责”。乡镇是安全监管的基石。全省近80%的小微
企业在乡镇。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样, 安全监管应适应变化了的经济模式和企业结构。《湖北
省安全生产条例》率先把乡镇写进了地方法规,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仍需发育乡镇监管的手段,发挥乡镇安全 监管作用。
4.监管主体的地位和分工(第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 综合监管(对本行政区
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 —— 监督管理(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 围内对有关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统称负有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5.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
员的基本要求、地位和权利保障
这一条也是新增加的(第二十三条) 基本要求: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
地位: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
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 权利保障: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
法履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
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经济社会发展
对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居高不下,安全保障面临 严峻考验,轨道交通、隧道、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管网 的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凸显,一些地方、 部门和单位责任与措施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制度不
严、管理松弛。部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条
新法要求,高危行业企业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
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7.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1)一般从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 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 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 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
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
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 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新增了三个
内容:一是安全生产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二是综合治理,解决了治理的主体不明确和治理手段弱化的 问题;三是用法律形式固化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问题,深 化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和政府监管责任意识,以 及职工参与、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意识。较老法丰富了许 多,丰满了许多。
术服务机构遵法守法,实事求是,法律另有约定。
(八)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及有关要求 1.主要负责人
保留了老法规定的六款。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
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 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 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应急救 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事故。增加了一款:组织制定 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四)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
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原为完 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 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请注意:
1.增加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是责任制度的保障;
(九)“三同时”
1.范围:新法增加了金属冶炼行业企业和装卸危
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评价。 2.责任划分: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 全设施设计负责。
审查部门及其负责审查的人员对审查结果负责。
施工单位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
3.验收与监督
(1)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
2.生产经营单位资金投入的保证主体
保留了原第十八条规定(现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应 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 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 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 任。 增加了“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 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费用在
成本中据实列支。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
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
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 作了两个大的调整: 一是高危行业企业外延拓展了金属冶炼和道路运输, 适用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
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
十二年,对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好转。全国安全生产 事故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12.7万人,降至2013年的7万人以下。
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平均降幅10%和7.13%,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
严峻:
一是事故总量仍然偏高。2013 年,全国发生各类事 故30925起,死亡69434人。其中,较大事故1156起,死 亡 4590 人;重特大事故 49 起,死亡 865 人,亿元国内生 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2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 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5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288。
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
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被派遣劳动人员
应当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重点培训岗位
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 (3)实习生 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职、高校学生实习的,应当进 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4)特种作业人员
新法增加了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
件缺失,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管理水平 低下。
三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落后。基层监管
力量不足,监管水平不高,监管手段落后,依法治安的
意识和能力仍待提高。 四是应急救援的力量和效果仍待提高。应急救援基 地布局不尽合理,专业救援力量比较薄弱,应对重特大 事故灾难的大型及特种设备较为缺乏。 五是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劳动技能仍然偏低,“三 违”事故仍占65%以上。
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组 织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单位验收活动
(七)社会组织的作用
1.有关协会的作用。第十二条,有关协会组织依
照法律、行政法规和章程,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 生产方面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发挥自律作用,促进 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为安全生产协会等 社团组织从事为企业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服务
指明了方向。
2.技术管理服务机构
即老法所说的中介机构。新法称为“依法设立的为安全
的劳动合同。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
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主管的负有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6.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的素质要求(第二十四条) 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 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 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 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管理人员。 二是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 超过一百人(原为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 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