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 及其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 及其历史经验
“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 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 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 较完备的起码的材料,如同 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 所以我们自己非作搜集材料 的工作不可。”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
1911年12月,孙中山在上海
2. 建 党 初 期 党 的 理 论 准 备 不 足
第二,中国共产 党一诞生,立即投入 迅速高涨的实际革命 运动,来不及从容地 作理论的准备。
2.党的理论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重视调查研究 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调查,进行理论思 考,是党和毛泽东进行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 创新的优良学风。
“ 没 有 调 查 就 没 有 发 言 权 ”
从建党到抗战,我们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
3. 延 安 时 期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条 件 成 熟
第四,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 了新的重要的历史条件。 抗战爆发后,大量的新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需 要加以解决,这就迫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 理论解决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的新问题。
1938年,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 在延安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 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 后排左起:陈云、博古、彭德怀、 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
1.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的 历 程
第一阶段(1935—1938):这一时期,党和毛泽东对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和总结,并 在反对王明右倾投降错误中,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
3. 延 安 时 期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条 件 成 熟
第五,遵义会议后,开 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 央领导集体,为党的理论创 新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遵义会议旧址
二、党 的 理 论 创 新 实 践 与 理 论 创 新 群体
1.党的理论创新实践的历程
2.党的理论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3.党的理论创新群体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外来的,学习和深入的掌 握有许多困难。
党 的 理 论 准 备 不 足 导 致 了 下 列 问 题 的 出 现:
两种错误倾向:过分强调实践 过分强调理论 对理论的判别能力比较低下 运用理论的能力比较低下
理论准备不足,实践又迫切需要,这就成为了党的 理论创新的一大动力。
3. 延 安 时 期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条 件 成 熟
பைடு நூலகம்
省 港 大 罢 工 现 场 图 片
2. 建 党 初 期 党 的 理 论 准 备 不 足
第三,第一次大革命 失败后,党又立即投入武 装起义,在农村、在偏远 的山沟开辟根据地,进行 土地革命战争,也未能从 容地从理论上总结革命经 验和探讨革命道路。
2. 建 党 初 期 党 的 理 论 准 备 不 足
党的理论创新,是 需要主观条件和客观条 件的,而且必须使主客 观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
陕北公学授课的情景
3. 延 安 时 期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条 件 成 熟
第一,延安时期,党在 主观上已充分地深刻地认识 到了理论对于革命的重要性, 认识到早期理论准备不足对 革命的危害性。
毛泽东在延安给干部作报告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年12月) • 《实践论》(1937年7月) • 《矛盾论》(1937年8月)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8年5月) • 《论持久战》(1938年5月) • 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3. 延 安 时 期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条 件 成 熟
第二,延安时期, 党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 的改变,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以及陕甘宁 边区的相对稳定,为党 从事理论研究创造了必 要的客观条件。
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合影
3. 延 安 时 期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条 件 成 熟
第三,党对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以及总结历 史经验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 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讲话
1.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的 历 程
第二阶段(1938—1945):这一时期,党和毛泽东全 面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并在把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 共产党人自己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1.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的 历 程
一、党 的 理 论 创 新 的 背 景 与 条 件
1. 什么叫理论创新 2.建党初期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3.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条件成熟
1. 什 么 叫 理 论 创 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中 国的特点,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毛泽东:1938年10月《论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 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的 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 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求是》2001年1月
2. 建 党 初 期 党 的 理 论 准 备 不 足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在 思想上和理论上很不成熟。
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
及其历史经验
中 国 延 安 干 部 学 院 杨 志 和 教授
探讨几个问题
一. 党的理论创新的背景与条件 二. 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与理论创新群体 三. 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四. 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课堂讨论题目
1、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得 到哪些启示。 2、理论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 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发挥好这一作用。
第三阶段(1945—1948):抗 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当 时的关键问题。这一时期,党和毛 泽东理论研究重点集中在政策和策 略、军事理论、关于土地革命的理 论等方面。
1948年3月,毛主席东渡黄河
2. 党 的 理 论 创 新 的 途 径 和 方 法 理论创新的原则: 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 途径和方法: 第一,重视调查研究 第二,重视理论研究 第三,重视党内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