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赏析范例

纪录片赏析范例

影像化的“诗情画意”影像化的“诗情画意”——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评析电视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讲述的是拥军模范周大妈几十年如一日拥军爱兵如子、乐为军人牵红线、当红娘的感人故事。

整个片子在内容的表述上,也侧重将镜头对准物像“腊梅”,影片标题一语双关地借此暗喻周大妈牵媒的“硕果”。

此处“梅”与“媒”既是一个谐音,似乎也将巧合和喻意融汇其中……本片以纪实的手法跟踪纪录了红娘周大妈为海军士官周连明和女青年彭清芳的婚事牵线搭桥为主线,并辅以纪录了热心大妈为其他军人们的婚事而四处奔走……从而形成了复式结构为特征的纪录模式。

编导巧妙把镜头对准平凡生活中人物的心灵深处,影像化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让观众在视听形象中见证了一个真实、质朴、执著、锲而不舍、乐于助人、光彩夺目的拥军大妈的人物形象……除了在选材角度有独到创新之外,在视听的表现手法上,该片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本片没有完全依赖解说词,而是较多地运用镜头的调度和剪辑进行故事化的讲述。

如:影片开头就采用一组无解说词的循序渐进式的画面语言,利用富有可视性语言画面进行叙述,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样样具备,推、拉、摇、移、跟镜头各司其职,短短一组画面既介绍了环境,又交待了人物,“诗情画意”的影视手法带出故事的温情。

《腊梅花儿开》长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完整地讲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

而且长镜头的巧妙运用还成为该片的点睛和传神之笔。

特殊的画面表现力,真实、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能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支撑起整个节目,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十分注重细节的描述,在节目开头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五次运用了腊梅花开的镜头。

然而这五次运用各有侧重,也看出编导对梅花的不同寓意体现。

例如第一次的梅花是其身份介绍:“周大妈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棵20 年前由她亲手培植的腊梅……”紧接着又是与“光彩之星”牌匾的交相辉映,以及腊梅花盛开的全景运用,这些都似乎寓意周大妈腊梅品格化的一种艺术表现,这些都可谓是“借景造势”尤其是,“院子里处处弥漫着腊梅的芳香”,更是寓意一个美好的结局。

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周连明与彭清芳的婚事由于双方家庭在观念上的冲突和分歧,未能取得成功,但影片中也是借由梅花的凋谢委婉道来。

正当观众为此深感遗憾时,编导在节目结尾的字幕上笔锋一转:“在第二年腊梅花开的季节,周连明与彭清芳的婚事,在周大妈的耐心撮合下,终于喜结良缘。

”让我们从这些细节的捕捉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除了注重用画面讲述故事和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外,《腊梅花儿开》还十分注重抓取人物与事件的矛盾和冲突。

当中就有周大妈开办拥军旅馆,不顾老伴彭德金的反对,免费让军人住馆、打电话、而彭德金则认为应该适当收费,意见分歧导致两人发生口角,这时编导采用了景深镜头加以表现,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影片对声音的处理独具匠心。

如在结尾时,采用女青年彭清芳弹奏古筝与周大妈交替出现的画面,借以勾面出双方的心态,音乐是心情的体现,也更加地突出了视觉形象,两者相互配合也将片中的情绪得以传递。

在诗歌的创作说法上有“借景抒情”和“寄情于物”,我想文学手法在视听手段的表达中呈现,也能更为地突出主题,从而达到丰富视听形象。

正所谓:“媒”开姻缘到,“梅”开诗意浓。

点评:语言流畅,选点准确。

但是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待“理性”整理。

要突出统领全文的“核心段落”,老师阅卷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并不能从头到尾细细品读,所以一定要“亮化”“美化”自己的“核心段落”。

与此同时,也将文章的“格式美”突显出来。

一个用原生态纪录的感人故事——纪录片《戈壁黄昏》评析纪录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曾经吞没了许多探险家。

80 年代初,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带队去罗布泊考察时走失,至今都未找到遗骸。

而武警部队某黄金中队在罗布泊探察金矿时,战士赵胜岭不慎迷途,中队干部战士为寻找赵胜岭,在茫茫戈壁中坚持寻找了三天三夜,奇迹般地找到了赵胜岭,也找回了赵胜岭背着的32 袋金矿样品。

纪录片《戈壁黄昏》以极为生动、真切、感人的画面和中队长动情的讲叙,为观众介绍了上述故事,使人难以忘怀。

《戈壁黄昏》以原生态的纪实拍摄手法,辅以中队长和部分战士的讲叙方式,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中体会到武警部队黄金中队为国家寻找矿藏所付出的艰辛;中队全体干部战士为寻找走失的赵胜岭,体现了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战士之问的深厚情谊;走失60 多个小时的赵胜岭为了保护中队所探察到的32 袋金矿样品,丢掉了身上一切可以丢掉的东西,包括在戈壁沙漠中维持生命的水和食品,更体现了战士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

这一切留给观众的是感动、是震撼、是深深的思考。

纪录片是以事件的真实为基础的,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更是纪录片的力量。

《戈壁黄昏》之所以让人们动容,其力量就来源于真实。

从本片开篇,中队紧急集合,战士们准备干粮和水,为汽车准备油料,到战士们在浩瀚如海的茫茫大戈壁中急切地奔跑,情急中的争吵,夜宿沙漠等等都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中有过程、有情节、有细节、有悬念,一切都紧扣人们的心弦,让观众似乎也置身于寻找赵胜岭的过程当中。

《戈壁黄昏》的真实能达到如此感人的效果,关键是记者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原生态的拍摄手法,以跟随、跟随、再跟随的纪录方式,纪录了整个事件的进程,并有一个震撼人心的结果。

此片在原生态纪录中夹插了中队长精彩、动情的讲叙,使结构十分严密、完整,进一步增加了悬念,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跟随纪录中,及时捕捉到了不少精彩的细节,为刻画环境,表现人物个性和战士们的高尚精神、强烈责任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班长和某战士在沙漠中奔跑,战士口渴了向班长要水喝,班长仅仅给了他一壶盖的水;某战士为了尽快找到赵胜岭,情急之中与指导员发生争执;战士们在沙漠戈壁中发现了赵胜岭丢掉的水和干粮等等,诸多细节表现了在干涸的戈壁沙漠中,一旦缺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一个生命禁区寻找丢失的战友,死神也同时跟随在身边。

然而,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全体指战员坚忍不拔在寻找战友,赵胜岭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始终将采集到的金矿矿样背在身上。

是什么精神使中队所有人坚持了下来,最终找到了赵胜岭呢?赵胜岭为什么丢掉维系生命的水和干粮,而没有丢失一袋矿样?这种精神的力量又来自何方呢?除了友爱和责任之外,给观众留下的是广阔的思考空间。

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所在。

综上所述,《戈壁黄昏》确实是一部以原生态手法拍摄的优秀电视纪录片。

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记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具有驾驭用原生态拍摄手法完整表达故事的能力和临阵不乱的心理素质,同样也具有不畏艰辛、敢闯生命禁区的采访作风。

点评:“真实”与“细节”作为艺术特色在该文中得到评析阐述,但是对于此两点的论证应该以“艺术手法”和“镜头表达”为论据进行辅佐,而非将“画面内容”作为大比例的“支撑观点”,所以,对于“一立”“一证”“一说明”三者的关系,应有所区分。

评析电视纪录片《俺爹俺娘》电视纪录片《俺爹俺娘》以儿子焦波为视点,真实再现了“俺爹”“俺娘”两位老人同甘共苦七十余载的感人场景,一方面表达了儿子在两位老人离开之后的深切缅怀,也从侧面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进程,让人看后的不禁落泪。

在快节奏的当下社会,相信忙于奋斗的人们在看到“俺爹俺娘”的一张张“写真”后,也会停下步子,“去买当天的火车票”回去看爹娘。

不难看出,电视纪录片《俺爹俺娘》的镜头都是经过创作仔细筛选加工得来,全片的每个镜头的都自,让人回味。

在剪辑上也重充分显示干净、明快的风格,在配乐上也尤为讲究,声画合一,很好的起到了渲染气氛,很容易就能让观众融入其中,被“俺爹俺娘”的一举一动所打动。

此外,全片自始至终贯穿的画外旁白,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低沉的男声一方面很符合作为儿子在痛失爹娘后的悲伤,也较好的展现出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老人身上所承载的艰辛和厚重,掷地有声的旁白让观众心头时不时泛起无限触动。

另外,纪录片中不断穿插着儿子焦波的个人追述,生动的生活细节和发自肺腑的爱更是增强了本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很好的完成了作为纪录片本身的使命。

本片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电视纪录片,大篇幅的使用配音来营造氛围,相反本片在音乐的使用上尤为谨慎,在很多场景下恰如其分的营造出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境。

比如,在本片三分之二处,表现“俺爹”即将辞世前,“俺娘”从的病房前离开这一场景,前一部分还是医院楼道里搀扶“俺娘”的杂音,但在“俺爹俺娘”交汇的一瞬间,音乐骤然响起,让我们的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悲壮的音乐用在两位平凡的老人身上,一时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为二位老人的诀别深感惋惜。

另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片中多处用到了“俺爹”背诗的同期声,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文辞,但是让“俺爹”这样一个没多少文化的八旬老农讲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生活的趣味和轻松,纪录片真实的场环境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总体上来看,电视纪录片《俺爹俺娘》作为平民视点,大众生活题材类的纪录片无论是在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艺术特色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但是因为种种限制,用来表现“俺爹俺娘”二位老人生活的纪实性画面还有些不够充分,大多数都是以照片取而代之,使本片的艺术张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如此成功,实属不易。

当下,在这个注重人文环境,个体生存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镜头对准了社会上的平凡人的平凡事,《俺爹俺娘》作为一部佳作,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更让我们看到人类情感的共鸣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毕竟真情动人。

期待,会看到更多的“俺爹俺娘”,会受到更多爱的教育。

倾听历史巨人的足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 华诞的喜庆日子里, 众多记录新中国诞生前后历史的影视片纷纷“亮相”,令人目不暇接。

河北电视台近期播出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 便是其中的一部。

《》片主要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期间,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从陕北迁入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今属平山县) 后的工作情况。

该片播出后, 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为史学工作者,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真实叙述历史、很有教育意义的力作。

和其他同类影视片比较, 这部电视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视角新《》是一部以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最后一个指挥所——西柏坡为背景的文献纪录片。

西柏坡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山村,但中国解放战争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因此,《》采用放射状的方式,纵向展现西柏坡的历史背景。

本片采用了“放射”与“反馈”相结合的手法: 一方面以西柏坡为中心, 重笔展现中共中央作出决策、指挥全局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精心选择贯彻落实这些决策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加以“呼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