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解句段作用【目标解说】一般来说,文章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组成段,再由一个一个的段落组成整篇文章。
它总是要一句一句、一层一层地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意思。
理解句段作用,就是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一些重要的句子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把握一些段落在表达中心、安排结构、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正确地理解句段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方法探究】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分析:①从内容上分析:在不同的文体中,对句子的作用理解应各有侧重,在记叙文中,主要表现为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常表现为揭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大多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②从结构上分析:句子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的,有起总提作用;在文章中间的,有承上启下、标志思路的作用;在文章结尾的,有总结作用。
③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在某些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要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还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种句子的分析。
一是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二是中心句和点睛句。
三是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是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五是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六是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
理解段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每个段落表达一定意义。
段落总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我们要联系中心思想思考。
二是联系文章结构思考。
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构思,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等。
三是联系文章的感情抒发来思考。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有意安排一定的段落,或议论或抒情。
当然,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就某一段落而言,其作用往往是综合的,我们在理解时要全面综合地分析。
下面我们继续借一些具体实例领会理解句段作用的要点。
示例一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棋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
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
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
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刻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了。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17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也给我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到张家口农村劳动,那时儿子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我的老伴告诉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线’。
”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第7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第二处的意思是:。
△第8段主要用了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什么?△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4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父亲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呢?方法提炼:第一题理解词句的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及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来思考:前者指“不分辈分,无教养”的意思,语含贬责;后者指“平等民主”的意思,语含赞同。
第二题理解句子作用,要结合文章中心,看句子本身在表达中心上所起的作用,答案为:进行议论,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第三题要理解语段的作用,从文章整体来看,作者写这一段反映了父子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正体现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
示例二千金一诺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
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
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可是就在腊月29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
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婚事。
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
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
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
所以姐姐以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开头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如果没有第5段也说得过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一段呢?△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1)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
(2)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
方法提炼:第一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和中心可看出这一句话概说了下文所记叙的内容,也突现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题理解文中段的表达作用,先看这一段的内容:写家境不宽裕,住地偏远;再联系下文来看,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父亲竟然买到了,这一段就对父亲的遵守诺言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第三题对句子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要抓住人物形象这一要点,第(1)句从“毫不犹豫”可以看出父亲对邻居大哥的热心关照,体现了父亲的热心肠;第(2)句从罗列的地名可以看出父亲为买衣服不辞劳苦地跑了许多地方,更突现了父亲对子女的爱意。
【实践训练】(一)野草夏衍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地说,是金刚。
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办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
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以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植物种子的力量如此之大。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一粒种子力量如此之大。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
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能屈能伸的力,有,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
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l.在文中空格处填上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刚性 B.韧性弹性C.弹性韧性 D.弹性韧性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句中加点的“特殊”如何理解?(2)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中讲了两个故事,先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再说说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个故事:概括:作用:第二个故事:概括:作用:(一)1.C 2.(1)指常人不容易理解种子力量大这种说法 (2)承上启下3.第一个故事,人们对于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众说纷纭;引出话题,种子的气力最大第二个故事:有人用实验证实种子的气力最大;进一步证实种子的气力是最大的,为论证观点提供论据(二)骆驼流泪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一次我们要到远方去进行作业,全队的人一起出发要穿过大戈壁。
没有汽车,没有道路,把我们送到那里的只有几十峰骆驼。
于是,就在一个阴晦的日子,一队长长的骆驼,无声无息地走进了荒漠。
没有一株树木,也没有一簇野草,整整走了一天,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就这样默默地走着。
我们吃在驼背上,喝在驼背上,摆摆晃晃,我们还睡在驼背上。
走啊,走啊,从早晨走到了中午,又从中午走到了黄昏。
坐在骆驼背上的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只有骆驼还在一步一步地走着,没有一点躁动,没有一点厌倦,就是那样走着,默默地忍受着命运为它们安排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