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他探究的主题是A.唐朝繁荣辉煌的文学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2.北宋时候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A.造纸术和火药B.火药和指南针C.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和造纸术3.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A.赵高B.李林甫C.秦桧D.杨国忠4.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5.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
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A.杯酒释兵权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陈桥兵变7.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B.市舶司C.中书省D.宣政院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指南针的出现C.瓦子和勾栏的出现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9.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C.从军死伤几率大D.从军收入低10.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11.下列对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12.下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
该画的作者是()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13.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A.藩镇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14.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15.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表述中,不确切的是A.是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原始社会到五代的历史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16.“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金D.南宋和西夏17.观察如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某校初一5班开展了“中国历代版图及疆域的探究”活动课,得知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是A.唐朝B.元朝C.宋朝D.清朝19.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A.南北朝B.唐朝C.五代十国D.宋朝20.“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澶渊之盟"体现的是哪两个政权力量平衡?A.辽——西夏B.北宋——辽C.北宋——金D.北宋——西夏21.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转运使 B.通判 C.知州 D.宰相2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专为封建统治者“鉴往治道”的编年体史书,涵盖16个王朝,共计1300多年的史实。
那么,在《资治涵鉴》中不可能看到的历史事件是()A.楚汉之争B.文景之治C.三国鼎立D.郑和下西洋24.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A.开封B.大都C.应天府D.临安25.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A.①B.②C.③D.④【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随之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学会从单一事件中总结出相同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总结概括能力。
2.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指南针是北宋时期发明的,并运用到航海中,C项符合题意;火药是唐朝时期发明的,AB项不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3.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南宋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被后人唾弃。
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的是秦桧。
故C符合题意;赵高、李林甫、杨国忠与题干无关,故AB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4.C解析:C【解析】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反映出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BD说法明显错误;A没有看到本质。
故选C。
5.A解析:A【解析】根据课本所学,从东汉末年开始,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南宋时期国家政权处于分裂并立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所以④表述错误,故排除。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6.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宋朝,称为宋太祖,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宋朝时期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因为1087年北宋正式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开始确立泉州在全国外贸港口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8.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A正确;指南针是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排除B;瓦子和勾栏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C;造纸术的重大改进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典籍的流传,排除D。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在识记活字印刷术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9.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B符合题意;宋朝重武轻文、从军死伤几率大、从军收入低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0.B解析:B【解析】A项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是宋太祖重视军权的表现,与文教事业无关; B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项分化宰相权力是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不是发展文教事业的措施;D项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是宋太祖加强财权的措施,不是发展文教事业的措施;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文中“文教事业”,综合考虑宋太祖的措施可知,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符合题意。
11.C解析: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和议是在北宋军队与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宋夏和议是在双方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签订的,对北宋来说,都是屈辱的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后,都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宋辽之间和宋夏之间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的局面,有利于宋辽和宋夏之间贸易的发展,①③两项叙述正确;②④两项叙述错误,需排除含②或④项的ABD三项。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宋辽、宋夏和议签订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个和议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还需掌握这宋辽和宋夏战争的性质,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争夺生存空间和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民族战争。
12.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郊饮马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
画面是江南初秋时节,放牧人赶着一群马到岸边饮水的情景。
故本题应选B项。
1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设置转运使,故C 符合题意。
藩镇是唐朝末年的割据势力,故A不符合题意。
北宋时节度使的财权被转运使分走了,故B不符合题意。
通判掌握地方司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高祖,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5.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资治通鉴》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据题干“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