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归

陶渊明归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 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孤松”示孤高坚贞 之志,托物言志。
学习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回去吧!让我跟外界断绝交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他们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 宾语前置句 么?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跟亲戚朋友说说知心话让我喜悦,弹琴读书可 以让我快乐,消解忧愁;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状语后置句 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去西边的 田地耕作。
一、自读质疑
抵家之乐
室内之乐
园中之乐
二、交流释疑 欣 归 舒 喜 心 适 若 似 安 三、内容梳理 狂 箭 逸
留 连 忘 返
★从第二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 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1)三径就荒,松菊犹 存。对简陋的居处表示满 意,“松菊”喻高洁 志趣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 之易安。 有淡泊明志之意
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 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自慰之词
已往
出 仕 归 隐
来者
昨非
今是
表达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 向往
第一部分(第1段)小结:
写弃官归田的
原因和弃官归田时 的欢快心情。
学习第二段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于是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
注意:辞,一般是抒情的
整体解读(关键词句)
标题:归去来兮------------------------回去吧
问题生成:读到标题,你心中会生发哪些问题?
讨论交流: 谁归?从哪里归?为什么归?归到哪里 去?归得怎么样?还会回去吗?----------
我所知道的陶潜------------:
姓名: 陶潜(或陶渊明)
序言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 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 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求官没有门路。 恰逢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 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 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 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 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请求 去那里。但等过了些日子,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 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 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 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 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
陶 渊 明
题解
回 去 吧
归去来兮辞
回 去
语气助词
助词,无义
文化常识:
关于“辞”
屈原 创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_____
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形式自由,句式整散结合 ,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为一小节,以_____ 六 字句为主, 一般每句三拍,间有长短句,多 用语气词“兮”。
《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 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
听录音正字音
正音:
惆怅 chóuchàng 飏 yáng
樽 zūn 觞 shāng 眄 miǎn 矫 jiǎo 岫 xiù 翳 yì 熹微

庭柯 kē
盘桓 huán
棹 zhào 窈窕 yǎotiǎo 遑遑 huáng 皋 gāo
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向着远方眺 望。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云气悠闲自在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 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阳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手扶 着孤松,徘徊流连不忍离去。
第2段内容概括:
这一段描写初进家门时的情景 和归家后的生活情趣
自安自得
归途之乐
学习第三段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既可以探寻那幽深曲折的沟壑,也可以走过那 道路崎岖的山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将要结束。
出游之乐
一、自读质疑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讲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 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 罚等工作。 3、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和 风徐徐吹拂着我的衣裳。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遗憾晨 光朦胧天不亮。 状语后置句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迷途未远 ,今是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富贵不是我之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学习第四段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爱惜美好的时光,我独自外出,有时扶杖 除草助苗长。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面 对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 尽头,以天命为乐,还犹疑彷徨 宾语前置句 什么呢?
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 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着等到 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 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 ,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到冬,我只做了八十多 天的官。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 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乙巳年十 一月。
特殊句式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③ 皆口腹自役
序文小结:
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 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 作的缘由。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 • • •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 “程氏妹丧号五柳先生 生卒年月: 365—427(62岁)
朝代: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家庭出身: 没落官僚地主 职业:农民 田园诗人 人, 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个人爱好:
仕途:
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个年头,
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 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 的小官。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0多 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 此不再出仕。
在文中表明了三大志趣 读书、饮酒、写文章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 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 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 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 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 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 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 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为此写下此 文,并从此不再出仕。
五柳先生传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 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 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 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 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 (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 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 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 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 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 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 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 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重审心志 二、交流释疑 亲人倾谈 出游方式 三、内容梳理 所见所感
内容分析
田 园 生 活
农 村 生 活 的 乐 趣
和亲戚们谈家常 弹琴读书
准备劳作
驾车出游
第三段:归田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学习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候?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 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宾语前置句
学习第二段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我拿过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庭院中 的树木使我很开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倚着南窗寄托我傲然自得的情怀,知 道这狭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心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 穷,小园有门却经常关闭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