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电气自动化专业(3+2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前言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4年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任务的通知》(鲁教高字〔2014〕13号)文件精神,山东职业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
为提高“3+2”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学校成立了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贯通培养的要求,统筹规划,联合制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2”分段联合培养论证方案。
本方案遵循“能力进阶、任务驱动、素养全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两平台两模块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将“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代码:580202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本专业招收2016届夏季高考考生。
全日制五年(高职三年,本科两年),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两年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铁路、城轨供电一线需要,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等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等领域,从事铁路、城轨供电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规格1.知识结构(1)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要的网络知识;(2)具备本专业必需的电工、电子、电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3)具备电力系统供配电的基本理论及工艺规范的相关知识;(4)具备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调度管理、电气工程及高电压技术的相关知识;(5)具备电力电气设备的原理、构造及功能的相关知识;(6)具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变配电系统自动诊断技术的相关知识;(7)具备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及相关设备的相关知识。
2.能力结构专业能力:(1)具有对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维护、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的能力;(2)具备高低压电气产品测试与检修能力;(3)具有电力系统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能力;(4)具备接触网的安装与检修工作能力;(5)具备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能力。
方法能力:(1)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2)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及专业英语技术资料的阅读能力;(3)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社会能力:(1)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能力,适应艰苦岗位的工作;(2)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3)具有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
3.素质结构(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公民素质,富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2)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美德;(3)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崇尚科学、求真务实;(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能适应艰苦工作需要;(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追求技术进步;(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三)职业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设计、施工、运行、检修、维护;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工作。
从事的首次就业岗位为: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施工、运行、检修、维护工作岗位。
可持续发展就业岗位为: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
四、毕业条件为更好地实现“产教对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的“三证书”制度。
本专业学生完成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获得相应学分241学分(其中前三年166学分,后两年75学分),同时学生必须完成对口的顶岗实习,获得工作经历证书;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本科毕业,颁发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证书。
达到学位条例授予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不进入本科学生毕业条件:本专业学生完成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获得相应学分168学分(其中必修学分156学分,选修学分12学分),同时学生必须完成对口的顶岗实习,获得工作经历证书;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高职毕业,颁发山东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证书。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一)人才培养模式以“三线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色,强化“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将“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能力进阶、任务驱动、素养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各个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阶段的差别与所需要的专业基础,做好中学与高职的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贯通,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学生规划职业能力阶段递进的专业学习,在高职阶段完成“中级工”“高级”“预备技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完成“助理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从中级工到高级工、技师、工程师的能力进阶。
增进示意如图1所示。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把学生从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手按能力发展阶段培养成高职阶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继续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成为应用工程师,并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开设主题学习,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个性化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将其培养成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图1能力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人才培养模式(二)“两平台+两模块”课程体系设计基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供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教学内容的设计,围绕“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三线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虑能力进阶的规律,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个性化培养模块课程”的“两平台+两模块”的课程体系。
1.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设计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该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是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设计、施工、运行、检修、维护;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工作。
分析这些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分析,经整合重构,确定了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主要课程,具体分析过程示意如表1所示。
表1专业主干课程构建表科学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需求出发,统筹高职与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一体化制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化,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案例设置教学内容,遵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能力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融入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参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视个性化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德育教育,实现职业能力、创新教育、美德教育三线贯穿。
图2“能力进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示意图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围绕创新精神培养,在专业教育及必修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元素,由“个体—全体”,开展特长生导师制、社团活动、技能竞赛、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等个性化培养,鼓励创新发明、创新设计及创新成果转化,将创新教育贯穿高职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大力促进学生创业实践,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科学素养、创业发展类通识课程进行创业引导;加强“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课程,以专业教育为载体,融入创新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跨专业选修,提高创业潜力;开放实验、实训环境,为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载体,鼓励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创业活动的热情。
图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示意图3.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计以中华美德教育活动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载体的作用,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素质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开展党团教育、社会实践,举行志愿者活动、主题活动、班会等活动,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培养;通过开设自然科学类通识类选修课、组织科技讲座、开展跨专业选修等形式,提高科学素养培养;通过开设人文艺术类通识课,开展各类型社团活动,增强人文艺术素质培养;通过开设“体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组织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身心素质培养;通过职业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校内外生产实践锻炼,企业文化熏陶,增强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诚信敬业等职业素养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示意图见图4。
图4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六、教学组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根据行业需求和生产实际,更新教学内容,融入企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达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统一,满足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