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专业名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代码59030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就业面向1.初始岗位群(1)移动通信工程施工岗位;(2)移动通信工程勘测岗位;(3)移动通信设备安装维护岗位;(4)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岗位。
2.发展岗位群(1)移动通信工程督导岗位;(2)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与维护岗位;(3)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经理岗位;(4)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师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电子技术,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网络,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移动通信工程施工以及移动通信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等方面知识的、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1.基本素质根据通信行业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基层岗位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2.能力结构3.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基本能力专业素质职业证书建议参加由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认证,根据实际的就业岗位,选定一种或几种。
如线务员、移动通信电信机务员、通信工程师(初级)、电信业务员、营业员、话务员等。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一、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建设应面向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方案,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能够反映当前通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和现行岗位资格的要求。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充实。
图1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参考图。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以移动网络与设备基础、移动通信工程等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本专业建设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虑,从纵向看,在专业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专业可考虑1~2个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培养链路;从横向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开发。
图中间箭头覆盖的部分为该专业基本的课程内容,两侧箭头所指的内容为各学校可拓展的特色课程。
图中所示主干课程仅供各学校参考,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各学校可根据情况进行拓展。
专业拓展课程可由各院校根据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灵活设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反映各院校的办学特色。
对不具备全面开展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条件的院校和专业,建议从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始逐步引入项目制、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图1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参考图二、专业岗位任职要求本专业岗位任职要求见表1。
表1 专业岗位任职要求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通信工程勘测及制图(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信传输线路及机房工程的勘察设计,通信工程制图基本知识;计算机在工程制图中的应用;课程的重点是学习工信部发布的电信工程制图总体要求、统一规定;通信制图专用软件使用介绍;通信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及工程识图能力。
2.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第四学期开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FDMA、TDMA、CDMA技术的基础理论;无线信道的概念和传输理论;移动性管理技术;GSM和CDMA的系统结构和设备;3G技术基础知识。
课程以爱立信的CME20移动通信系统设备,详细介绍其网络结构及组成、各主要设备的功能与参数以及OM软件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
3.移动网络优化技术(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优化的概念和应用,网络优化的基本原则;GSM和CDMA网络优化的程序和方法;GSM网络优化实例分析。
课程将学习网络优化的仪器仪表知识,并详细介绍路测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基站工程实训(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站子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器件工作特性的认识,比如天线、馈线、避雷器、走线架、接地排等等;基站工程技术,比如天线的安装、馈线头的制作、接地卡的制作等等;基站的勘察原理和操作方法;基站的数据配置方法;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法。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一、专业教学团队1.专任教师队伍该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应配备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具备两年以上移动通信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教师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学习经历或职业工作经历,能够承担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够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教学,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既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又是通信工程的实践者。
专业教师团队基本要求建议如下。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双师”资格比例不低于40%;(3)专业教师应参加过移动通信工程设计、基站的设计与维护、网络优化的实际从业经验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或实践锻炼;(4)专任实训教师应具备相关或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5)教师队伍人数配置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
2.兼职教师队伍职业技术教育要体现工学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应用性强、与工程结合紧密。
建议在各类移动通信公司、通信工程公司、运营商等企业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特聘教授等,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执教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教学设施本专业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的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保证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
本专业教学设施的重点为校内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配置应满足学生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要求,其中专业实训应达到能培养专业职业能力的基本环境,操作终端数量应尽可能满足一个教学班实训,或采取适当分批完成实训。
实训设施可与其他专业共用。
推荐建立(或与企业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
2.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并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环境应满足学生完成认识实习、专业实训、专业顶岗实训的基本要求,建议与各类移动通信公司、通信工程公司、电信运营商或服务企业共建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企业应能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
3.实训环境建设参考方案表2给出了该专业校内实训环境配置方案建议。
表2 移动通信专业实训方案建议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1.教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优先选用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建议自行开发一些符合教学要求、有特色的实训教材。
2.图书及参考资料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除课内教学内容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资料,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使学生更全面、深入了解了相关知识,及时了解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开阔视野。
建立教学参考资料库包括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辅导书、报纸、期刊、相关科研报告、论文等实物资料。
(1)有具有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藏书(含电子图书),生均不低于20册或专业教学参考书5000册以上(含电子读物)。
(2)有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和计算机类的中、外专业期刊5种以上。
(3)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情报资料和专业技术资料,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设计规范、企业专业技术资料、设计规划文档、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或企业用户工程师手册等。
3.网络教学资源建议开设本专业的教学网站,在网络教学基础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行业标准、实验仿真、通信图库、在线测试、习题库、试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同时,为师生之间交流建立网络交互平台。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本专业的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移动系统的工程施工、移动设备维护、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及手机检测与维修等职业技能。
结合核心技能培养的特点,选择符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到课程建设中,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等教学模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实施多元教学方法,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满足就业企业人才需求,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2)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参照2+3+1的形式安排,即2学期基础和专业基础,3学期专业和专业实训,1学期校外顶岗实习。
各学校也可根据自身学校或区域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课时比例,增加校外顶岗实习时间。
(3)在教学实施方面,可针对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开展项目制的教学实践。
通过“移动设备维护、移动通信网络勘察、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移动通信工程施工及手机检测与维修”等典型项目,开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学生考核:建议采用过程考评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与互评、任课教师(包括工学结合指导师傅)评价(内容包括平时学习态度、平时作业、现场教学、工学结合考核等);专业评价:建议通过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就业对口率、企业人力资源对毕业生的评价、社会专业评价机构(麦可思等)等方式。
六、教学管理(1)采用学分制管理,学制可放宽到五年,学生完成所有学分后可获得毕业证书;(2)未列入教学计划内的企业实训项目,经学校相关机构认定后可替代教学计划内的课程。
本专业的生源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教学管理重点在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加大专业课程的学习力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针对中职毕业生,教学管理的重点是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勘察设计及项目管理能力。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本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自学考试等途径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继续学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