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中,老师感到最难教的学生是后进生。

教师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很多,但他们的进步却很小甚至继续退步。

“如何转化后进生”这一问题应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思考和研究。

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因此我首先思考的是——后进生为什么会成为后进生。

经过教学观察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基础知识差。

存在许多断层知识点,直接影响现在的学习。

第二:厌学情绪重。

上课不愿听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第三:上课不专心。

容易开小差。

第四:学习不勤奋。

学得比较肤浅,满足于懂得最基础的知识点,课后不愿做作业,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就抄袭作业。

针对以上分析和教育教学实践,在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上,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教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应晓之以理,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

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

二、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自尊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

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

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

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

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

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以适当的鼓励。

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

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也能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三、把握契机,树立自信心大家都知道时势造英雄,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

在做后进转化工作中,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在实践中捕捉恰当的教育机会,而且还要学会为后进转化营造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后进生的潜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些后进生中,有的艺术天赋好,有的运动技能强,有的集体观念强,有的组织能力强……如果能及时地抓住并展开对这些学生进行转化教育,在同学们中多表扬他们,在老师面前多夸奖他们,在父母身边多肯定他们,用闪光点激旺他们的上进火花,坚定自信心。

四、制定战略,做好分步转化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的策略,即为了说服对方接受一个比较重大的要求,先让对方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在完成小目标之后,他就可能接受那个更大的要求。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应把转化后进生的目标层次化,即要由低向高、由外向内、由粗向细。

后进生的表现绝不仅仅是某个方面存在着问题,而是一种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的体现。

后进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差的情况,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这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事儿。

那么在这些事实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此我们就要学会围绕着对一个学生所提出的后进转化的最高目标,先制定出一个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做到的目标。

尤其是针对后进生“事比较多”,要求请假的现象,我们就要强化他们先从一周做到全勤开始,然后再上升到一个月做到全勤,以至最后要求一个学期做到全勤(除生病之外)。

虽然看来是从表面形式上对后进生所做的一点儿工作,但透过其现象我们所要达到的是对后进生进行更多更好教育机会,最终让他们能够在校园生活这段有限的时间里,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理论,而且还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为他们走好人生转折的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学生不良行为,光靠说理还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应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如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应该适当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

五、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六、要充分利用“综合治理”学校在进行后进转化教育工作中,应该将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与后进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和学校中相关的众多人员,老师、同学、家长、管理员等。

这样就可以充分地、较好地体现出“综合治理”的作用来。

让后进的学生感到处处有人关心、处处有人帮忙、处处有人管理,力争将其所有的空间都能合理、有效地占用起来,让他们感到无机可趁,逐步克服不良习惯,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在实践中如果真能调动起后进生身边所有的力量,那么,后进转化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学校为社会所培养的合格人才也会越来越多。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遵循采用教育理论普遍性的基础上,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个体寻找到一些特殊的灵感来解决问题,这样后进转化工作的天地就会更宽、更广。

第二篇: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的思考-后进生转化关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的思考“后进生”是相对而言,通常是指那些在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

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容易被大集体所遗忘,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中既棘手又特别重要的环节,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与“后进生”工作息息相关。

班主任不能冷漠、歧视、放弃“后进生”,应亲近、关爱他们,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他们进行长期“磨合”,引导他们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人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视后进生转化工作,认真做到“关爱、勤抓、发掘、引导”。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平衡发展,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智育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有的甚至处于滞后的状态。

如果开展多种多样活动,扩大教育评价的范围,就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老师爱尖子生容易,但爱后进生却难了。

因为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出乱子,有时甚至叫老师骑虎难下,这样的学生实在难爱。

但要想转化他们,就只有先爱他们,才能自觉地抛弃种种简单、生硬、急躁、中断教育过程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

只有爱后进生,他们才会自觉地向你靠拢,向你敞开心扉。

爱是开启后进生心扉的钥匙,是通向他们心灵深处的桥梁。

比如我们班的陈志荣同学,据了解他从以前开始就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讨厌他,因此他经常与班集体作对。

其表现为:经常迟到、不主动参加班务劳动、打骂同学。

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于是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帮助他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鼓励他大胆回答问题,逐步帮他树立自信心。

渐渐地,他开始信任我了,跟我讲述几年来心中的苦闷,他说,老师我本来是想好好对待同学的,可是同学们就是不相信我,总瞧不起我,所以我就想到报复他们。

这一切说明一直以来我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志荣终于肯跟我透露心里话了,这只是我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俗话说。

“一勤天下无难事”,要想转化后进生,勤抓不可缺少。

平时,勤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勤于家访,勤于与他们推心置腹,以心换心。

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驱散他们心中的阴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那贫瘠的心田在老师辛勤耕耘下一定会绿色满园,硕果累累。

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突破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也有闪光点,这是不容置疑的。

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有效办法。

总之,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力,具备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并把有关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后进生转化:问题学生不容忽视-后进生转化后进生转化:问题学生不容忽视一提到问题学生,我们很多老师会摇头叹息说:“这孩子屡教不改,无可救药。

”有的说:“这孩子资质不错,只可惜不学好。

”诸如此类的感概,无不让人心痛不已。

最近在文体中心听了王加绵教授的讲座,更促进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问题学生”的形成并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是由于某个单独原因造成的,是由于整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环境造成的。

他们有的由于家庭破裂,情感受挫;有的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心理不健全;有的由于受黑网吧影响,沉迷于虚拟世界,受网恋和网络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有的受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吸烟喝酒打架偷窃等是家常便饭;有的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以致于整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有的由于老师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导致他们对学校、老师充满敌意,对学校的管理条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屡次触犯校纪校规……这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确实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是对于他们,班主任老师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如何来引导他们呢。

首先,我认为班主任要克服以下几种心理障碍:(一)厌弃心理。

“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班主任的教导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些老师就会把这些学生当成包袱,甚至希望他们早点被学校开除。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校的生命在于学生,没有学生就不存在学校,所以不能轻易放弃一个学生。

(二)定型心理。

班主任经常会对“问题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就这样了。

因此,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是关注着“优等生”,对于“优等生”每个小小的进步退步都能及时关注到,殊不知,其实“问题学生”才应该是班主任关注的焦点。

几个“问题学生”的行为可能影响整个班级其他同学的行为,并且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

(三)急躁心理。

对于“优等生”,很多事情,只要老师一指点,“优等生”就会立即起色,进步较明显,但对于“问题学生”则不然。

对于某个问题,尽管老师可能早就指出并已经反复强调,但他们仍我行我素,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

(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学生,当老师得知他们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更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否则,老师会失去耐心,揭老底、算总帐,全盘否定他们的进步,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和老师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以致前功尽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