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花岗葡萄产业化扶贫项目简介doc

红花岗葡萄产业化扶贫项目简介doc

葡萄产业化扶贫项目简介
一、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红花岗区金鼎山和海龙镇,距遵义市区9公里,平均海拨1100米;年平均气温150C,年平均日照121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8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的特点;灌溉以山塘和电灌水供水为主,很适宜于种植抗旱极强的水晶葡萄种植,建立产业化、标准化葡萄基地。

项目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遵义市区仅9公里,重庆323公里,贵阳147公里,处在贵阳、重庆两小时经济圈内,正在建设中的遵义市外一环绕城高速公路横穿项目区,黔渝铁路、“崇遵”高速、“贵遵”高速,以及即将开通的杭瑞高速构成了项目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葡萄市场的扩展和廷伸创造了条件。

项目区实际可供利用种植葡萄的耕地有8000亩,可供利用种植葡萄的坡耕地有10000亩,可供利用的耕地、坡耕地资源丰富,其黄壤、沙质壤土和粘土属性也非常适宜于水晶葡萄的种植。

项目区有农户7560户,30445人,有贫困农户1210户,4500人。

项目区实施用葡萄种苗为当地选育的1-2年生优质水晶葡萄苗,项目区现选育有充足的葡萄种苗用于项目实施新增基地发展种植。

我区现已建设有优质水晶葡萄育苗基地二个,其中区级基地一个40万株,镇级基地一个20万株。

葡萄作为新鲜水果之一,不仅鲜美可口,更具有良好的保健与美容功效,因而葡萄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时令佳果。

项目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水晶葡萄长势好,特别是水晶葡萄膨大期和成熟期的7-9月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很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和转色。

葡萄晶莹剔透,口感好,加之项目区位于遵义饮水源保护区,自然环境优美,无工业“三废”污染,规模化种植以来深受市民欢迎。

经初步估算,仅遵义市两城区及市内各县(市)每年消费葡萄总量达3000万公斤,项目实施3000亩,年最高产量仅可达800万公斤,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

加之气候条件独特,项目区葡
萄成熟期要比重庆晚20天,比贵阳晚7-15天,与贵阳、重庆等城市本地葡萄相比,具有天然的错季节优势,同时还可打冷远销广洲、深圳等大城市,为项目区葡萄市场的扩展和廷伸创造了条件,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市民对葡萄酒保健功能认识的加深,葡萄正由鲜果消费转向酿酒消费,市民自酿葡萄酒对葡萄的需求大幅上升,从近年销售情况看,我市葡萄市场正呈供不应求之势,为规范化葡萄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规模:建设规范化葡萄基地3000亩
2、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规范化葡萄基地3000亩,其中改造低效老果园2000亩,
新增1000亩葡萄规范化种植,核心基地建设500亩,实施一系列
规范化无公害葡萄种植技术推广示范、应用。

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064万元,申请财政扶贫资金1204万元,农户自
筹860万元。

四、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及建设计划
该项目是一个生态,绿色产业,目前已完成项目论证,编写完成项目申报书,并获省扶贫办竞争入围通过。

项目计划1年内实施完成。

五、对应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是一个促进地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实实在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产业。

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前二年,每年有2000亩葡萄进入盛果期,按平均亩产1750公斤、地头平均售价3.2元/公斤计算,项目区正常年销售收入1120万元,项目区人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第三年3000亩(全园进入盛果期),按平均亩产1750公斤、地头平均售价3.5元/公斤计算,项目区正常年销售收入1837万元,项目区人均增加纯收入1500元,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850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2.5%。

项目区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脱贫率为100%,脱贫人口数为4500人。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可彻底改变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口整体素质差的现状。

可以提高村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产业结构进一步科学合理、产业结构初步形成;群众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促进了项目地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套,使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通过农业先进技术的导入,无害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保持水土,绿化和美化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能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红花岗区农牧局(扶贫办)
联系人:朱平德
联系电话:8235555(邮箱:hhgfp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