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阅读很重要,但真正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大量阅读却很不容易。
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他们去拓展语文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走极端,要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才能达到我们高中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结合文本拓展
书就像船只,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它也可以带他们到达。
而鲁迅先生关于读书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阅读。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而语文老师都知道,大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很重要,但语文老师也知道,真正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大量阅读却很不容易。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日程安排比较紧,各科课业负担很重,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许多的学生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如果硬要学生完全在课外独立阅读,学生只会流于形式应付,甚至放弃阅读。
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他们去拓展语文阅读。
当然把阅读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处理是非常不现实的,于是我在教学中随时不忘授之以渔,再充分利用晚自习和早自习里的部分时间给学生指导阅读的点和面,让学生在课外能有目的的去阅读,并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 教材讲授不走极端
有人曾将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的名言加以引申,提出“课文无非是一个引子”“一切为迁移而教”的新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由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教师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也为我们打开思维拓展的窗口提供了契机。
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在如何处理立足文本与拓展课外之间的关系上明显存在一些误区。
一种是固守课本,强调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消化、理解、掌握;另一种则比较激进,主张“反文本”,对课本稍加诠释,即马上进行大量的课外拓展。
这些拓展脱离了文本去拓展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去进行拓展教学,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只是热衷于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轻松花哨、宏观空泛、自由讨论……学生无须琢磨语言文字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
影响了语文课堂效率,无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有效完成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以上拓展均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属于无效拓展。
总的来说,拓
展不能淡化了“语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了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课文解读笼笼统统,粗枝大叶,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人文熏陶也成了空中楼阁。
其实,这些都是极端化的做法。
我们要在明确语文的学科性质、目标定位、基本环节等前提下,既立足课本,凸现“例子”“引子”的作用,又注重诸多课外语文素材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求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有效加以沟通,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密切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
2 要结合文本进行拓展阅读
如何利用课内阅读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认为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结合文本拓展阅读?
2.1 从课题入手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有的课题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题目入手,围绕题目进行拓展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或写作背景。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之《药》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明天我们要学习《药》一课,药,一般是治病的东西,而且,很多东西也可以入药,请同学们回家后在百度中录入“药的故事”,看你能了解到哪些有趣的故
事。
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了古人如何试药,如何配药,如何用药救人的故事”等等。
更可喜的是,有同学通过对比课文的“药”,找出了此“药”不是彼“药”,初步了解了鲁迅的写作用意。
还没学习课文,学生对“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达到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
2.2 从矛盾点入手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有的课文有很多前后相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矛盾的地方又恰恰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地方。
教学中,如抓住这些矛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主题拓展阅读方法。
如《宝玉挨打》是一篇古典文学作品。
很明显,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要通过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抱着《红楼梦》阅读很不容易。
我在执教《宝玉挨打》一文时,抓住课文中的几个矛盾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①贾宝玉是谁?贾宝玉既然是贾府中非常得宠的人,为什么还要挨打?②行凶者是谁?他为什么不好好宠着宝玉反而毒打?这几个矛盾点,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个结,他们有强烈地要解开这个结的愿望,而这几个矛盾点仅靠阅读《宝玉挨打》是无法完全解决的。
于是我趁热打铁,进行拓展:事实上,宝玉虽然是非常得宠的人,但生长在封建大家庭之中,等级制度森严,在前途命运前面,更是受着比常人难以接受的不自由,他对次十分厌倦。
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阅读,兴趣就有了,就明白
了,宝玉之所以挨他父亲的毒打,是因为他做了很多在他父亲眼中很气愤的事情,他父亲恨铁不成钢啊!再如教到“宝玉在挨打前想求救”这些段落时,我问:文中是如何安排可能施以救助的人出现的?答案是:宝玉身边的下人刚好不在,碰巧遇到一个老婆婆,但便便又是聋的。
显然,这几个矛盾点在情节上中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要想更好探知这类技巧,还要读《红楼梦》。
在充分激起了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欲罢不能时,教师把拓展书目展示给他们。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研读《红楼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明白:对《红楼梦》“批阅十载,曾删五次”的曹雪芹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红楼梦》的确值得研读。
2.3 从课文作者入手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刻画的曹操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许多人都把他当作奸诈无比的代表“永世不得翻身”,但无论是“大奸似忠”还是“大忠似奸”,历史不会冤枉一个人。
在拂去《三国演义》的眼障、经过多年争议后,应该说,虽然曹操的舞台形象没有、不可能、也没必要恢复名誉,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应该是恢复了名誉。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大文豪,同时是一个残酷自私、奸诈虚伪的统治者应该说基本是大家公认的。
在讲《短歌行》时,我问: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在学生中一下子激起了千重浪。
于是我们就围绕着曹操进行分析探讨。
拨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全面、深入、细致分析“奸雄”曹操性格,以及他的性格和成功与失败关系奥秘!
结合《短歌行》探讨曹操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指导你走上成功之路!
实际上,曹操是一个很快乐的人,而且非常懂得快乐生活。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是我最喜欢背的一首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这句的字面大家都能看得出,曹操奔放的思想和快乐的生活态度。
曹操的豪放是足以让我震撼的,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
发人深思的问题。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曹操还是一个饱学之士,能借用《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反其用之,慷慨高歌,其奔放的性格令人无比向往。
因此,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他就是“性格之王”曹操。
带着这些长时间没能得知的谜底,学生们对曹操起了更大的兴趣,加强了对有关于他的作品的阅读。
总之,我们要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旦学生对某一作家的作
品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就可趁势开展以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拓展阅读。
当然,对不同作家的作品,我要采取不同的推介方式。
比如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拓展语文阅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
因此,在进行拓展阅读前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课外阅读欲望。
同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与跟踪反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出版社,2003
2 李冲锋.语文教材是个例子更是引子[j].语文教学之友,2004(4)
3 邹锋.开展延伸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