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年级全真模拟文科综合地理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服装生产企业—美特斯邦威于1994年始建于浙江省温州市,服装面料以皮革、棉毛为主;1996年,其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当地服装加工企业;1997年,美特斯邦威开始在企业内部推广信息技术,将总部从温州迁到上海,2004年又在新疆设立了服装代工厂。
读美特斯邦威生产区位变化图(右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服装代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较灵活,其主要原因是()A. 信息技术的进步B. 产品小型化,价值高C.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D. 原料运输量减少2. 与温州相比,美特斯邦威将企业总部选择在上海的主要优势是()A. 廉价劳动力丰富B. 良好的信息网络C. 位置优越D. 水源充沛3. 美特斯邦威在新疆设服装代工厂的优势是()A. 原料丰富B. 劳动力丰富C. 交通便利D. 技术先进【答案】1. C 2. B 3. 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判断服装代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数量要求大。
企业区位选择,原料运量不会变化,运输距离变化,导致运输成本的变化。
总部推广信息技术,需要高素质人才。
新疆是我国棉花产区,发展服装产业,靠近原料产地。
1. 服装代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较灵活,其主要原因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C对。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价值低,B错。
原料运输量没有减少,运输成本可能增加,D错。
2. 与温州相比,美特斯邦威将企业总部选择在上海的主要优势是上海经济、科技水平较高,有良好的信息网络,B 对。
总部需要的是高技术人才,不是廉价劳动力,A错。
位置优越、水源充沛不是影响总部分布的主导因素,C、D 错。
3. 美特斯邦威在新疆设服装代工厂的优势是原料丰富,靠近原料产地,A对。
新疆劳动力不如中东部地区丰富,B 错。
新疆的交通、技术条件比东部沿海地区差,C、D错。
针叶樱桃原产于热带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喜光、喜热、怕低温,果实娇嫩,维生素C含量极高,但采摘后维生素C 流失很快。
上世纪90年代,有植物学家尝试引进我国海南、云南、广西三个省区试种,多年过去后却只在海南形成了规模种植。
近年来我国Y保健品企业在海南建立了天然维生素C生产基地,使针叶樱桃的开发潜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该企业生产的天然维生素C,是目前中国市场第一款只用针叶樱桃为原料的天然维生素C,产品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 云南、广西引种针叶樱桃未能形成规模种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降水较少B. 热量不足C. 地形崎岖D. 土壤贫瘠5. 我国Y企业在海南建立天然维生素C保健品生产基地,最主要目的是()A. 扩大市场销售份额B. 充分利用原料成分C. 减少原料运输成本D. 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答案】4. B 5. B【解析】4. 依题意,针叶樱桃原产热带,喜热、怕低温,云南、广西的南部地区虽有局部狭窄的热带地区,但其纬度位置与地处热带的海南相比较高,冬季气温偏低,热量条件不理想,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在降水、地形土壤的肥力方面,与海南相差不明显。
故选B。
...5. 与在中国其它地方建厂相比较,海南在消费市场、劳动力方面都不占优势,天然维生素C的原料很多,如果仅仅为了减少原料成本,可以选择接近其它原料的产地,而选择离针叶樱桃产地近的海南主要是因为针叶樱桃采摘后维生素C流失很快,离得近可以更充分利用原料的成分。
故选B。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 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堆积作用C. 流水堆积作用D. 流水侵蚀作用7. “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A. 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B. 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C. 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D. 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答案】6. B 7. A【解析】6. 读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该岛屿所处地区为季风气候,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水位低,河滩出露,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河岸地区的沙粒随着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其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堆积作用,故选B。
下面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a图)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b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 材料中某水循环环节是()A. 降水B. 蒸发C. 地下径流D. 地表径流9. 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A. 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B. 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C. 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D. 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答案】8. D 9. A【解析】8. 读图可知,综合分析两图,可得,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某环节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量增加。
故选D。
9. 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使区域降水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加,气候趋于干热;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故选A。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如图示意西西里岛1月份等降水量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岛上的甲地为()A. 湖泊B. 城市C. 山地D. 盆地11. 1月份,影响该岛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盛行西风B. 地形格局C. 纬度位置D. 海陆位置【答案】10. C 11. B【解析】10. 根据河流流向大多从东北流向西南,说明该地海拔高,从等降水量线分布看,甲地降水量较多,可推测甲地为山地,在山地西侧,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位于西风背风坡,降水少,湖泊和城市对于降水有影响,但是在空间分布上不会如此明显。
故选C。
11. 根据西西里岛的位置可知,1月份该地盛行西风影响,但从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并未出现西多东少的降水差异,而是中东部多、四周少,再结合上题结论可知,地形格局使造成西西里岛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澎湖列岛的底基为一隆起的玄武岩方山,是经过多次海陆升降、海蚀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地势低平,宛如大小平盘浮在海面;平均海拔17米,一般在海拔20-30米。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是台湾省唯一雨量最少、气候干燥区域。
潮间带为涨潮水位最高时会被淹没而退潮水位最低时会出露的区域,是沿海渔民的重要生产区域。
澎湖列岛多岩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古代澎湖列岛渔民因地制宜在潮间带创造了独特的捕鱼陷阱―石沪。
石沪的主体是朝陆一侧陡、向海一侧缓的石堤,是渔民借助船只用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石块垒筑而成。
石堤上有渔民“种养”的藻类、贝类等黏性大、吸附能力强的生物,石堤内侧是人工加深的潮池。
目前澎湖列岛保留完好的石沪已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双心石沪,为近年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迹之一。
(1)结合图文,据所学知识分析澎湖列岛终年温和、降水偏少的原因。
(2)简述因地制宜原则在澎湖列岛渔民修建石沪过程中的体现(3)简述石沪“捕鱼”的过程。
(4)分析石沪损毁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石沪的合理建议。
【答案】36.(1)终年温和的原因:①属海洋性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夏季升温慢,气温不高;冬季降温慢,加之纬度较低,气温不低,因而终年温和。
降水偏少的原因:地处台湾的雨影区,故降水较少。
(2)①利用当地丰富的岩石垒筑石沪,节约建设成本;②“朝陆一侧陡”利于鱼截留在沪内,“向海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③借助涨潮运输石块,趁退潮时垒筑石堤,减少人力耗费;④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石堤上,增加石沪强度,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3)①涨潮时,鱼群随海水涌入石沪觅食;②退潮后,石沪拦住鱼群回游路线。
(4)原因:①海水污染、现代捕鱼方式的冲击,以及其他产业的兴起,导致澎湖列岛渔民不再依赖石沪捕鱼,对其维修力度减少;②时代久远,风化、海浪侵蚀等作用显著。
建议:①修葺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沪;②发展观光旅游与文化创意等产业,传承与发展石沪捕鱼文化;③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
...【解析】(1)澎湖列岛终年温和、降水偏少说明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偏少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读图可知,澎湖列岛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且四周被海洋包围,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夏季升温和冬季降温的速度慢,所以气候温和。
从降水来看,我国的降水多由夏季东南季风带来,而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岛的西侧,受地形阻挡,为雨影区,所以降水少。
(2)澎湖列岛渔民修建石沪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表现主要从取材、建设、及形态等于自然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
从取材看,澎湖列岛多岩石,修建石沪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岩石垒筑,节约建设成本;从形态看,“朝陆一侧陡”利于鱼截留在沪内,“向海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从修建看,石沪是由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石块垒筑而成,借助涨潮运输石块,趁退潮时垒筑石堤,减少人力耗费;从渔业发展看,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石堤上,增加石沪强度,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
(3)石沪“捕鱼”的过程主要从石沪的形状结合潮水的涨落进行考虑。
“朝陆一侧陡”利于鱼截留在沪内,“向海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
所以可以借助潮水的涨落将鱼群留在其中。
(4)石沪损毁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
由于历史久远,海水的侵蚀以及风化作用,加之人类活动对海水的污染及现代捕鱼方式的改进,导致石沪捕鱼方式依赖性降低。
保护石沪的合理建议应当在保护基础上发挥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