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初探一、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重要性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同时,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认识地图、阅读地图、分析图表和绘制图表,能够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转换自如,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①。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学会阅读常用地图和简单地理图表的方法;初步学会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会进行地理观察、观测和调查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②。
因此,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起点:读图步骤的明确上海目前初中地理学科的考查形式是开图考试,很多题目的答案就在考试试卷题目配套的图表中或是地理图册中,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却对其视而不见,独自苦思冥想或者面对地图却无所适从。
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读图步骤的指导。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给与学生明确的指导。
读图一般采取以下步骤:③1.读图名。
图名往往反映出该图所显示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通过读图名从而确定该图是否是所需要的。
据此,在考试中如果能遵循先看题目配套的图表再看地图册、先看地图册的目录再看具体的图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读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应当了解这些“语言”的含义,从而使主题更突出,阅读更省力。
3.读图的主体。
应先根据图的呈现形式识别图像类型,以便确定合适的读图策略。
然后按照一定的读图顺序对图表的主体——地理要素详细了解,重点关注主题或题目所指项目。
三、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关键:读图技巧的点拨初中阶段常用地理图表有:景观图、经纬网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数据统计图等。
1、景观图读图技巧的点拨地理景观图是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如地理事物的规模、范围、外部形态、颜色等知识的图片,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
阅读地理景观图要注意两点:(1)图片的主体。
主体一般位于图片的中间或在图片中占有较大面积,如在《世界分国篇》中要求大家识别的主要国家的标志性景观图片。
(2)图片中有显著特色的地方。
尤其是在多幅地理景观图片对比时,要找出不同。
如在《世界气候类型景观》中可以从植被、动物、水文等多方面识别,并尝试从地理角度分析不同的原因。
2、经纬网图读图技巧的点拨经纬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判读带有经纬网的地图,明确纬线和经线是基础。
纬线是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于纬线垂直相交的大圆。
在判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以下几方面:④(1)利用经纬网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经纬度数值明显,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出。
地表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是用一个纬度数和一个经度数来表示的,直接读出的纬度和经度数值就是该地的经纬度位置。
在判读某地的经纬度位置时,应区别出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是北纬度还是南纬度。
当一个地区跨多个纬度和经度时,必须判读出其最东、最西的经度和最南、最北的纬度,通过这些“极值”经纬度,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位置范围。
经纬度数值不是在已标经纬线的交点上,可以采用“等分法”。
将原有的经纬度作进一步的划分,判读该点或地区边缘在哪两条经纬线的交点上或交点附近。
(2)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主要是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性质来判定的。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意北极四面皆南、南极四面皆北。
(3)利用经纬网判读时刻。
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和方向,遵循“东早西迟、东加西减”的原则,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时间相差4分钟。
在东西方向判断上,可根据经纬度的划分标准可知,东经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越往西度数越大。
3、地理分布图读图技巧的点拨地理分布图反映的是某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它是地图中的最常见的类型,根据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一般的分布图和等值线图。
(1)一般的分布图一般的地理要素分布图在初中阶段最为常见,如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的民族分布图、中国水系图、青藏高原地区等。
这类地图大多是表示某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所以在读这类地图时,按照某一空间顺序(自上而下、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有内向外)依次观察、分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等值线图初中阶段的等值线图主要有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
在读这类地图时,读懂其地理要素表现方式是关键。
4、地理示意图读图技巧点拨地理示意图一般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模式示意图、地理演变示意图和地理关联图等,不同类型的示意图,内容繁简也不同,阅读时,要根据要求和具体内容分别对待。
(1)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如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等。
阅读这类示意图,关键是要读出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
如地球的公转示意图中,呈现出的要素有太阳、地球、公转轨道、表示运动方向的箭头、地轴、太阳光照、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回归线、极圈、赤道),从中可以读出:①地球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逆时针围绕太阳进行公转;②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③地球在自转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④地球面向太阳的一半被太阳光照覆盖,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的地球重要纬线不同。
(2)地理模式示意图地理模式示意图是利用某种模式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及其之间的联系的图形。
运用模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该类示意图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相对较少。
读取这类地图要引导学生认清地理事物的分布,找出分布规律。
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等。
(3)地理演变示意图地理演变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的图形。
初中常见的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示意图有世界海陆的变迁、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等。
读取这类地图,要其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由前及后地依次观察、分析。
如世界海陆的变迁,依据箭头指示按照距今2亿年前、1.35亿年前、现代、1.5亿年后的时间先后顺序读图,对比海陆位置的不同。
(4)地理关联图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具有因果关系的图形。
读取这类示意图时,要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然后根据用图中的符号,如箭头指向以及箭头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他们的相互关系,包括顺序关系、因果关系等。
如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地关系恶性循环图中,从箭头指示方向可以看出:“开垦荒地,破坏植被”、“农作物产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究其根源,是人口过快增长(如图1)。
5、地理数据统计图读图技巧的点拨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
初中阶段地理统计图最常见的有表格、柱状图、线状图、饼状图等。
(1)表格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
解读表格题注重在认识表格统计中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大多数表格题直接就可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
(2)柱状图柱状图指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线或方柱表示地理数字大小的图形。
读取柱状图,首先要认清图名、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及图注内容,再根据柱的高矮分析它的变化趋势。
如判读降水柱状图,可以从降水柱状图上得到该地降水总量的约数,方法是把12根柱子的总量累加在一起;其次根据各月柱子的高矮不同,分析得出降水的季节分配是否均匀,不均匀的相对集中在哪个季节。
(3)线状图(含曲线和折线)线状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图形。
读取线状图,一看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内容,如《我国人口的增长(1840-2005)》图中,可以直接读取出某年的人口数;二分析线形的变化,一般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
(4)饼状图饼状图是以圆面积中扇形的大小表示地理数字资料的图形,读取这类图要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共同点或差异;把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
如《中国各类地形面积的比重》图中,山地占33%,平原12%,盆地19%,丘陵10%,高原26%,可以得出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地比重最大;因为人们习惯把山地、丘陵以及比较崎岖的高原分布的地区,统称为山区,所以可知山区面积广大。
四、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技巧和方法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多加练习。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看图、用图习惯,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多种手段逐步加深学生对各种地图的理解,长期坚持,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1]田文娟.地理读图能力训练方法漫谈.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6(2).47.[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8.[3]郝兴元.地理读图学习的有效指导.地理教育[j].2011(3).57.[4]祖庆选.中学地理读图用图训练中国地理(上)[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级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