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药学院药学瞿大海祝学弟学妹考个好成绩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ADME: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它与生物转化统称药物消除。
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重要的。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换。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生物利用度: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AUC0-∝指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它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V;X=VC,X为体内药量,C为血药浓度。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Cl;Cl=k X/C,k X为机体或器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
药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
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1.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侧向膜的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2.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胞饮和吞噬)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胞吐)的转运过程,包括物质向内摄入的入胞作用和向外释放的出胞作用。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MRT:平均滞留时间组织流动室法:其技术是通过化合物透过肠组织的实验来模拟药物体内吸收的方法。
单室模型:单室模型是把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可分布到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的均一状态。
二隔室模型:双室模型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称为双室模型,其中一个称为中央室,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组成(心、肺、肝、肾等),药物在中央室迅速达到分布平衡,另一室为周边室,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及组成(肌肉、皮肤等),药物在周边室分布较慢。
经历若干个生物半衰期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百分数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示意图K12达峰时间、峰浓度、曲线下面积: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途径给药,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血药浓度——时间 单峰曲线1.生物药剂学或药代动力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和渗透,都是研究药物及其他生理有效物质与机体的关系。
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生物化学主要研究药物参与机体的生化过程。
生物药剂学则是研究药理上已经证明有效的药物,制成某种剂型并以某种途径给药后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评价制剂的体内质量。
研究生物药剂学,还需要具备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相关基础。
药代动力学已成为生物药剂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的最主要和最密切的基础,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
它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研究成果已经对指导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型、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剂,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于临床指导合理用药,通过药物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要挟临床治疗所需有效血药浓度选择最适剂量,给药周期,负荷剂量的计算,以及连续用药是否会在体内发生蓄积,设计最优给药方案等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1.1生物药剂学在药剂学科中的地位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研究新的给药系统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1.2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药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
2.食物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1)增加药物的吸收:由于食物能降低胃排空速率,延长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有利于溶解较慢的药物的吸收。
(2)减少药物的吸收:由于食物能降低胃排空速率,增加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可使溶出较快或对胃酸不稳定的药物分解破坏增加。
(3)延缓药物的吸收:由于食物能降低胃排空速率和妨碍药物向胃肠道壁扩散等原因,可降低某些药物的吸收速率,但对吸收程度(量)无明显影响。
3.各类给药途径的特点及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
主要途径有:1) 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也不存在首过效应。
2) 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首过效应。
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
3) 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4) 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5) 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
6) 直肠、阴道给药:栓剂距肛门2cm 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 处。
当栓剂距肛门6cm 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静脉-肝脏系统。
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K 21K 10X 0周边室 X p , V p中央室 X C , V C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
7)眼部给药:角膜渗透和结膜渗透,角膜吸收:眼部吸收最主要途径.局部作用,适合适宜的亲水亲油性药物,结膜吸收:全身作用,亲水性及多肽蛋白类药物。
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
4.膜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分类及特点答:膜转运分类及特点:1.自由扩散:无需能量,无需载体 2.协助扩散:无需能量,需要载体3.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需要载体4.胞吞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能量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1)促进扩散: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比单纯扩散速率快、效率高,有结构特异性,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抑制(2)主动转运: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转运,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影响,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及活性的影响,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BCS分类系统及策略5.1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将药物分为4类:I类高溶解度、高渗透性;II类低溶解度、高渗透性;III类高溶解度、低渗透性;IV类低溶解度、低渗透性。
分类的具体标准:(1)剂量值:剂量除以溶解度的比,剂量是WHO推荐的最大剂量(mg);(2)溶解性:高溶解性的药物是指在37摄氏度,pH在1-7.5的范围内,剂量/溶解度比值小于250ml的药物。
(3)渗透性: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说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有90%以上的药物被吸收。
II类药物:对于II类药物溶出是其在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因此,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经常需增加药物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但是剂量递增可能会导致药物在胃肠道中产生毒性反应,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使得患者的顺应性下降。
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载药量高的药物的处方设计通常都比较困难,增加药物载药量,可能会导致药品粉体流动性差,在制粒和压片过程中增加黏附的概率,而且药量过大压出的片体积也相应增大,患者吞服困难。
此外,药品生产成本也会增加,因为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活性药物成分。
所以更好的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是在设计是加快药物的溶出。
影响这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
此外,由于药物具有疏水性,药物透过黏膜表面的不流动水层较困难,从而延缓药物在绒毛间的扩散,影响药物的的跨膜转运。
通常可以采取下列方法提高II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制成可溶性盐类(2)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3)晶型修饰(4)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4)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包合物(5)利用减小粒径、固体分散技术、自微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等增加药物的表面积(6)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III类药物:III类药物由于水溶性较好,剂型可以选择普通的片剂或者胶囊剂。
III类药物的制剂设计重点需要考虑的是渗透性即药物跨膜转运问题。
影响这类药物的跨膜主要有分子量、极性、载体转运等。
想要提高这类药物的吸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2)制成前体药物,改善药物的脂溶性,增大跨膜性能(3)制成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的透膜性或淋巴转运量以减少首过效应(4)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以增加透膜时间(5)抑制药物肠壁代谢及外排转运等。
6.尿药法与血药法的优缺点比较血药浓度法: 优点:是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理想方法,缺点:但在某些情况下血药浓度测定比较困难。
尿药排出速度法:优点:集悄时间只需3-4倍T1/2,且作图确定一个点只需要连续收集两次尿样,不一定收集全过程的尿样,因而受试者的顺应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