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1.休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与农村之体验的新兴产业。
2.休闲农业是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
3.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新兴产业。
4.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
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5.休闲农业发展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6.休闲农业的特性:生产性。
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商品性。
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可持续性。
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
商品性。
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市场性。
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自然性。
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季节性。
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7.休闲农业的功能: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
文化功能。
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游憩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
医疗功能。
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
8.国外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中期——旅游业的分支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70年代——交叉产业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产业规模创意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意农业9.台湾创意休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的台湾模式贯彻“以民为本,以农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农本思想,它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意模式,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依归,体现了文化元素的多元性、娱乐性、创意性。
10.台湾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特点: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主题突出,错位发展; 凸显在地风情; 创意开发,自然、文化、生态和资源等融为一体;11.休闲农业的国内的发展: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主要是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等,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呈现单一的农村观光特点。
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
主要是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
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体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的特点。
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
主要是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加上各级政府逐步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初具规模,体现拓展农业综合功能的特点。
1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富裕农民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美化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愉悦城乡居民13.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意义: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益; 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收益;休闲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体收益。
14.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意义: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
休闲农业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重要选择。
休闲农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
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15.休闲农业发展趋势:创意策划品牌化; 消费项目多样化;业经营联盟化;16.休闲农业的基本要素:有东西可看(Things to See)有事情可做(Things to Do)有产品可买(Things to Buy)17.休闲农业经营三部曲:流连忘返;制造人潮;建立口碑18.休闲农业园区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工程要素18.1自然要素:水域景观;天文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18.2人文要素:特色建筑;风物景观18.2.1风物景观: 节假庆典: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开斋节民族民俗:闹元宵、龙灯会、端午粽、腊八粥神话传说:蓬莱八仙、连云港孙悟空民间文艺:腰鼓舞、秧歌舞、孔雀舞、长鼓舞地方物产:名酒、名茶、地方风味、地方特产18.3工程要素:山水工程;路桥工程;游憩工程;服务类建筑;管理类建筑18.3.1山水工程:山水工程主要指在造园过程中改造地形、模山范水、创造优美环境和意境的工程。
山水是观光农业园的骨架。
山水工程主要包括地形和水景两大方面。
18.3.2路桥工程:园路是园区的脉络,桥梁是道路的延伸,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
有组织交通,划分空间、构成景观序列、为水电工程创造条件的作用19.园林建筑小品:园林建筑小品一般体型小,数量多,分布广,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对园区景观影响很大。
主要包括园椅、园凳、园桌、展览及宣传牌、景墙、景窗、门洞、栏杆、花格及雕塑等。
20.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21.物种结构—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关系的格局空间结构—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的变化,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22.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物与耕作制度等在纬向上的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等在经向上的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地形、地质结构导致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异规律。
23.自然分布梯度:气候土壤梯度: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流域地形梯度:由于流域地形条件和地貌部位差异而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梯度分布。
24.农业区位对农业水平结构的影响自然区位——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位置优势。
经济区位——由于交通、市场、技术、资金、信息等所决定的空间位置优势。
25.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背景: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等成为商品的制约条件。
杜能的孤立国假设: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26.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
如果用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的集约程度,则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
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理论——在经济高度发达阶段,交通、运输、保鲜、贮存、加工能力加强,销售网络健全,商品信息流通,相对自然环境引起的产量差异来说,运费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这样,逐步在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2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影响人口密度梯度。
城乡经济梯度28.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十分之一定律”29.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
腐食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30.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31.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
又可分为一般生产环和高效生产环。
增益环:这种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
减耗环: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加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生产力。
复合环:具有两个以上功能的食物链环节。
复合环的加入把几个食物链串联在一起,增加系统产出。
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利用,或农-工-贸一体化。
32.食物链加环遵循的原则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33.食物链解链为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达到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34.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安排各种生物群落,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35.时间结构涉及的因素有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在一个地区是相对稳定的,选择搭配适当的物种,实现周年生产。
36.搭配的方法有长短生育期搭配,早、中、晚品种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时序交错,籽粒作物和叶类、块根类作物交错,绿色生物与非绿色生物交错,设置控制措施延长生长季节,化学催熟,假植移栽等。
如稻萍鱼中几种鱼混养,分期投放,分批捕捞,实现周年养鱼,也是得益于巧妙的时间结构。
37.景观美景观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和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景观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