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稿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叶长燮 2010-12-9一、 宏观背景、乳业的状况图1城镇居民基本情况■从图1可知,城镇居民的收入和食品支出在不断增加,并且消费结构不断由低档商品向中高档发展。
2003年我国人均GDP 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了3000美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图2牛奶人均消费量对比 图3奶类人均年消费量 ■从图2可知,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公斤,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不但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20%。
然而,滞后中蕴藏着发展的潜力。
当前我国乳制品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难得的机遇之中。
从图3可知,世界人均年消费奶类93公斤,而我国只有公斤,我国的人均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在180个国家的排名中排在100位之后。
从图2、图3对比可知,就固态、液态奶而言,液态牛奶更具有市场潜力。
(事实是,蒙牛起来后,占据了液态奶市场第一,%,而固态奶类制品由伊利长期占据第一。
)图4奶牛的生产和消费图5蒙牛成立初的乳业企业状况■从图4可知,乳品生产仍然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市场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
从图5也可以看出,乳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从图5中看出,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有接近1/3的乳业企业亏损)。
二、 蒙牛简介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
他东拼西筹了900万,成立蒙牛,蒙牛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友情和信任。
创立之时,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
但是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
牛根生团队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93407.2世界人均亚洲人均中国人均105资利用的市场渠道。
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
2000年是亿元,2001年升至亿元、2002年再升至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图6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
截至2009年拥有总资产300多亿元,仍以28%的年增长率在不断成长。
三、蒙牛融资背景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十分渴求,要开拓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链条,在全国铺建生产和销售网络,必须要有资本!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融资渠道:1、银行贷款:对于蒙牛那样一家尚不知名的民营企业,又是重品牌轻资产的商业模式,银行贷款是有限的。
(因为当时牛根生确定的是先建立市场,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的模式)。
2、上市融资:2001年开始,他们开始考虑一些上市渠道。
首先他们研究当时盛传要建立的深圳创业板,但是后来创业板没做成,这个想法也就搁下了。
同时他们也在寻求A股上市的可能,但是对于蒙牛当时那样一家没有什么背景的民营企业来说,上A股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蒙牛根本就等不起。
2002年初,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上香港二板。
但是,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
3、民间融资:不过国内一家知名公司来考察后,对蒙牛团队说他们一定要求51%的控股权,对此蒙牛不答应;另一家大企业本来准备要投,但被蒙牛的竞争对手给劝住了;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对蒙牛本来有投资意向,结果又因为它的第一把手突然被调走当某市市长而把这事搁下了。
总结:用自己的钱滋养自己的梦,别人不会为你的梦想买单,你只有用自己的资本滋养自己的梦。
蒙牛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友情和信任。
私营企业融资必须有自己强势的增长作为保证。
这就是初始创业的艰难。
这时,摩根士丹利与鼎晖(私募基金)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摩根与鼎晖劝牛根生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香港主板。
四、蒙牛的风险投资的操作过程风险资本进入到创业企业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的高成长换取投资资本的快速增值。
蒙牛的业绩、创业团队的能力得到投资机构的认可。
海外上市存在三种途径: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境内股分制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境内公司境外借壳间接上市,外资创投首选的是第一种。
蒙牛上市就是采用第一种方法。
因为遭到中国政策和羁系环境的限制,大大都境外危害投资公司普遍推崇的风险投资最好的退出体制是以离岸公司的格局在海外上市,这种类型的投资和上市案例有很多,比如新浪、搜狐、163、亚信、UT斯达康、金蝶等。
境外可选择的上市市场有: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新加坡主板、新加坡创业板、NASDAQ等。
可否以离岸公司的形式成功在海外上市从而实现投资退出,已成为现在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是不是投资中国创业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决策因素。
蒙牛就是以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成功上市成功例子。
1、第一轮注资2002年6月,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机构投资者在开曼群岛注册了开曼公司。
同月,成立开曼公司全资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
2002年9月,蒙牛乳业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公司。
同日蒙牛乳业的投资人、业务联系人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公司。
金牛和银牛各以1美元的价格各自收购了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
图7载列首轮投资之前蒙牛的股权架构,图8载列首轮投资前开曼群岛公司、金牛、银牛及毛里求斯公司的股权架构。
图7 图8在企业重组后他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
中资企业不经批准是不可以在海外上市的。
通过境外注册公司和间接持股变化解决股东身份问题和上市身份问题。
2002年10月17日,三家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群岛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亿元),取得了%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的股权,其余股权仍由发起人和关联人士持有。
任何投资者与企业的谈判都会遇到企业估值这个核心问题。
对于风投来说,企业的价值是未来的盈利能力,其风投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的高成长换取投资本钱的快速增值。
目前主流的估值方法是“自由现金流折现法”。
有一种十分简单的算法,是从股票市场借用来的:即以公司预期利润乘以“市赢率”得到该公司的估值。
这种说法不见得严密,但企业家和投资者听得懂,在引资和并购中常爱就“市赢率”的高低讨价还价。
蒙牛2001年税后净利润3344万元。
包括3家投资机构投入资金约合人民币亿元,机构对蒙牛的估值为=亿元,所以对蒙牛本身的估值为亿元。
以2001年净利润为基准“市赢率”正好是4倍,对风险投资来说是相当不低的。
这主要是因为蒙牛经营已历时3年,发展势头迅猛,可以被认定是一家十分优秀的企业。
但是对于一个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不考虑其增长是不公平的。
对被投资企业来说,外来投资人占有90%以上的股权在中国是无法接受的,那样岂不是等于被收购了我们知道,风投机构并非要持有投资企业的股份,参与管理,而是要使投资获巨额利润。
三家投资机构设计的精巧安排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首先是股权与投票权的差异化安排(开曼公司A\B股差异,A类股份持有人每持有一股股份可投十票,而B类股份持有则每持有一股股份可投一票。
故此,三家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开曼群岛公司取得了%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但管理层股东持有%投票权。
)图7附注:在蒙牛余下的%股权当中,发起人合共直接持有%,另外的19位个别人士持有%,此19位个别人士中有15位亦是金牛和银牛的股东。
这次投资对蒙牛的成长是明显的,2002年,蒙牛年销售收入比2001年翻了两翻,由亿元升至亿元。
2、第二轮注资由于蒙牛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03年税后利润可达2亿元,但是蒙牛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要蒙牛上市融资还需一年期准备,因此2003年10月三大机构决定再次对蒙牛注入资金3523万美元。
这是他们向蒙牛这只篮子里再次放入鸡蛋,风险累积并放大了,故第二轮投资的风险控制方式可谓登峰造极。
与第一轮投资不同,三家机构为了避免风险,在第二轮注资时没有采取认股形式。
“可换股证券”说白了就是对被投资的公司没把握。
你经营得不好我的投资仍表现为债权,到期还我本利。
你经营得好,我就将债权转为股权,3523万美元的票据在蒙牛上市后可转为亿股蒙牛股份,享受股票升值及股息收益,按2004年蒙牛的IPO价格港元计算这部分股票价值达亿港元。
可换股证券以蒙牛海外上市主体毛里求斯公司全部资产作为抵押。
三家机构取得巨额收益的同时还获得增持蒙牛,巩固控制权的机会。
最后,为了进一步确保可换股证券的权益还设有强制赎回及反摊薄条款。
完成次轮投资以后本公司及其主营子公司股权架构:图8附注:蒙牛的四位执行董事及五位发起人合共直接持有蒙牛其余%股权。
五、蒙牛风投效果分析1、对蒙牛企业首先,蒙牛能2004年在香港上市以及成为当年中国乳业第一品牌,足以证明自从2002年接受风投后蒙牛的发展。
这里要分析的是风投对蒙牛增值服务:首先,私募投资者帮助规范蒙牛公司。
摩根等进来后,帮助蒙牛重组了企业法律结构与财务结构,并帮助蒙牛在财务、管理、决策过程等方面实现规范化。
投资者进来之后大家讨论问题更加到位,投资者问的问题比较尖锐,因为他们看的企业多了。
投资方有效地利用了他们对重大决策的否决权,比如蒙牛曾考虑过的一个偏离主营业务的提议,就被私募投资者劝阻。
帮助企业设计一个能被股市看好的、清晰的商业模式,正是私募投资者的贡献之一。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创始人都愿意接受这样的规范化和改变。
此外,蒙牛在香港上市的整个过程也主要由私募资金来主导,为蒙牛上市作好了准备工作,借助三大机构的信誉助蒙牛上市成功。
蒙牛管理团队知道私募资金与他们利益一致,且具备他们所不具备的专业能力,故对摩根等的运作相当放手。
当高质量的风险基金或者其它私募基金在上市之前进入某家公司的时候,这家公司上市的过程会更平稳、顺利、成功。
私募投资者是公司与股票市场最终的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一个桥。
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了。
本次共发售亿股(发售完成后总股份达10亿股),股价元,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
在香港股市一直低迷、蒙牛股票定价偏高的情况下(市赢率高达19倍),蒙牛出色完成了上市。
2009年,私募投资者退出蒙牛时出售的股权被一中粮投资和厚朴基金(厚朴基金是由高盛集团的中国合伙人方风雷创立的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管理着25亿美元的资产)接手,为蒙牛将来再融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