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大学评价对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大学评价机构使用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其整体结构及侧重点,并对其优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初步探讨。

标签:大学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
大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三大研究领域之一,近年已成为高教领域众多学者竞相涉足的领域。

作为大学评价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大学排行榜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争议颇多,但其对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影响是不能否认的。

自1987年至2007年间,国内共有20个左右的机构发布近400个有关中国大学的排名。

其中包括大学综合排名近30个,单项论文排名140余个,其余是特色单项指标排名。

在这近400个有关中国大学的大学排行榜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网大的综合大学排行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文仅就国内这四个影响力较大的大学评价机构使用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四家主要评价机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从1993年开始,中国管理科学院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了11个大学评价结果,每次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变动。

本文作者仅检索到该课题组在2001年公布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和以后历年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动情况。

《2001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2002年度指标体系与2001年相比有以下变动:(1)没有引文的论文减半计分。

(2)暂时取消专著指标。

(3)将博士生创新环境指标改为研究生创新环境指标。

(4)继续降低EI权重。

EI得分由上年的每篇3分降为2.5分。

(5)发明专利一经申请就计分;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计3分。

授权后再加计30分,合计等于8.68篇被SCI收录的论文的得分。

(6)提高CSCD引文的权重。

将CSCD引文得分由1.5分提高到2.5分,与SCI引文得分相同。

(7)增设CSSCI引文指标,得分与CSCD 相同。

(8)尽可能删除重复的内容。

对各数据库重复收录的源期刊,采用高分优先、文理分开的原则;对各大学重复发表的论文,采用逐篇与发表期刊核对,最后保留一篇的原则。

2003年度指标体系与2002年相比有以下变动:(1)国家级奖已由以前的5个等级改为2个等级。

国家级一等奖得分变更为160分,二等奖变更为80分。

多个单位共同获奖的,按公布的获奖单位排序依次降低得分,其得分之和等于该奖项的得分。

(2)没有引文的论文按1/4篇论文计分。

(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申请成为“中国大学评价”源期刊。

2004年度指标体系与2003年度相比,不再将专科生得分计人中国大学评价的总得分。

没有引文的论文仍按有引文的论文的1/4计分。

2005年度指标体系与2004年度相比,增加了本科生质量指标。

2000年以来,本科生培养得分一直采用本科生入学成绩乘以毕业本科生数量的方法计算。

本年度增加的本科生质量指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各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以书面方式回答,在该导师任教的一级学科2001—2003年入学的硕士生中,哪些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质量处于该校硕士生最高之列。

第二部分,由各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以书面方式回答,在该导师任教的一级学科中,本科毕业于哪些大学的,学术水平处于该校该一级学科最高之列。

上述两个质量指标共占本科生培养总得分20%的权重。

2006年整个指标体系与上年没有变化,在指标数据来源方面有一个重大变化。

2006年的大学排名国内论文部分使用了“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

2007年度指标权重有如下变化:(1)国家级奖一等奖由每项160分提高到320分,二等奖由80分提高到160分,教学成果奖得分不变。

(2)SCI论文由每篇3.8分降为3分,EI论文由每篇2.5分降为1.5分。

(3)SCI论文、CSCD论文、CSSCI 论文、SCD论文每篇被引用一次由2.5分提高到3分(不含作者自引)。

(4)每项发明专利授权后由15分降为10分。

(二)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2年至今,“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已经连续6年发布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评价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人手,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评价目标,侧重体现被评价高校的历史成就和现时能力,这也是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大学排行榜的最大特点。

《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的指标体系见表2。

(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从2004年第一次发布中国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以来已经连续发布了4次。

这4年的数据和评价结果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大学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变化情况是非常有价值的。

该评价中心2004年度发布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四)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网大网站(,以下简称“网大”)自1999年开始至今,共发布了9个大学评价结果。

2007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见表4。

二、四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以上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网大最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正如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主持人蒋继宁在《2006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词中所说,一个排行榜,终究是一家之言,只能从一己的角度去窥视大学的面貌。

下面我们就对这四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与权重设置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整体结构差异
从整体结果上看,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最为简单的是中国校友会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其总共设置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其次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的指标体系,网大的指标体系共设有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未设置三级指标,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设有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最为复杂的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

由此可见,中国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结构上还不成熟,没有大家公认的统一的结构。

有的设置可能太过简单,如中国校友会的指标体系;有的就可能太过繁琐,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

(二)侧重点的差异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自1998年起,逐步建立起了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

该课题组自1998年以来一直只使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比较注重大学的“产出”。

网大、中国校友会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多是产投并重的。

如网大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反映产出的,如声誉、学术成果、学生情况,也有反映投入的,如学术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各占约50%。

(三)优点和不足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自1993年就开始进行大学评价的研究,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其衡量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即产出指标,在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产出指标方面,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

但该课题组比较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比重(34.74%)是社会科学研究(8.17%)的4倍多。

过于偏重自然科学研究,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文类大学的分数偏低,名次会较靠后。

且“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虽然在每年发布排行榜时也都说明当年指标体系的变动情况,但在2001年公布了其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权重后,以后每年都只是公布单个指标的增减或权重的变化。

因为读者很难将2001年以来每年的指标体系变化收集在一起,有读者质疑该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透明。

如果指标体系与排行榜同时公布,可
增加该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研究占的比重最大(45.31%),是其他指标的2~3倍,这与其制定的“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偏重科研的原则”相符合。

大学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分,研究型大学固然会偏重于科研,但还有很多教学型大学,它们虽然在科研上并不名列前茅,但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过于偏重科研的话会对教学型大学有失公平。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标准,侧重于学术资源与学术成果,各占20%与22%。

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一样,也是过于偏重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权重有待平衡。

中国校友会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研究指标上,重大科研成果里有关论文的指标只有Nature&Science收录的论文数。

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大学的科研水平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的论文少之又少,因此需要考虑其他论文指标。

在人才培养指标上,过于重视杰出校友这一指标。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的场所,而不是生产杰出人物的地方,且校友的杰出未必是大学教育的结果,因此以杰出校友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指标且占有如此大的权重有待商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