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带刺的朋友

23带刺的朋友

23《带刺的朋友》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执教:古三小学麦康弟教学实录、评析:古三小学语文科组上课班级:古三小学三(3)班上课时间:2018年11月8日录像拍摄:古三小学一、做游戏,串词说话师:同学们好,知道怎么称呼老师吗?老师先来自我介绍,我姓麦,大家可以叫我麦老师,也可以叫我小麦老师。

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叫做“串词说话”。

请看大屏幕,谁能用“我”“孩子”来说一句话。

生:我是个孩子。

师:通顺,完整。

谁还能说一句不同的?生:我是个可爱的孩子。

师:好。

老师增加一个词:父母。

谁能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生1:我是父母的孩子。

生2:父母的孩子就是我。

师:老师增加难度啦!多了一个“宝贝”,谁能说一句话?生: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宝贝。

……师:这几个词难不倒大家,那老师再出另外一组词。

请看:我朋友,能用它们来说一句话吗?生:我有很多朋友。

生:我的朋友是李灵吉。

师:大家造句能力真强,老师增加难度,看我增加了什么词?麦老师,我把自己放进去啦。

谁能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生:麦老师是我的朋友。

师:(与生握手)很高兴成为你的朋友。

谁还能用这三个词说不同的话?生:我和麦老师成为了朋友。

师:(与生握手),你好!我的朋友。

老师又要增加难度了,这回增加了“小麦老师”,谁还能说?生:麦老师是我的朋友,大家喜欢叫她小麦老师。

师:小麦老师和麦老师,听起来感觉真不一样。

感觉我们的关系亲近了好多。

这节课有这么多朋友和小麦老师一起上课,相信我们会很开心的。

(评析:在串词说话的游戏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感受对同一个人不同称呼当中的情感不同。

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揭题导入,质疑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生:带刺的朋友。

师:(给刺字标上拼音)刺是课文的生字,我们标上拼音再读一次题目。

生:带刺的朋友。

师: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生:带刺的朋友是谁?生:带刺的朋友长什么样?生:写了带刺的朋友什么事?……师:看来同学都很好奇,带刺的朋友是谁?(板书:谁?)它做了什么事?(板书:干什么?)那我们打开课本,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在阅读之前,请看老师的阅读要求。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文。

)(评析: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让学生学会发问是何等重要的事情!课伊始,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大量疑问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妙招。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有些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圈画,真正做到了“不懂笔墨不读书”。

现在老师检查大家的生字识记情况。

第一行,谁读?(出示课件)生1:枣树、眼馋、缓慢、惊讶师:读得很响亮,最后一个词能再读一次吗?生1:惊讶。

师:读的很清楚。

第二行,谁来读?生2:猜测、监视、逐个、扎在。

师:最后两个翘舌音读得很准。

第三行,谁来?生3:聪明、恍然大悟。

师:看来字词难不倒大家。

那我们去掉拼音全班一起读。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师:现在大家知道带刺的朋友是谁吗?生:小刺猬。

师:小刺猬做了什么事?谁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生:偷枣。

师:你说的和老师想的一样。

课文写了小刺猬偷枣。

大家见过枣树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枣树图片。

说说你的发现。

(课件出示)生:我看到了很多红枣。

生:我看到了一颗颗红红的红枣。

师:看来大家都被枣树上的红枣吸引住了。

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枣树上的红枣的?谁来读?(课件出示)生: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师:读得很流利,通顺。

眼馋是什么意思?生: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师:你理解得真好!这些红枣像什么?生:玛瑙。

师:谁知道玛瑙是什么?生:玉石。

师:看来你对这两个生字的王字旁理解很到位。

是的,玛瑙指的是一种名贵的玉石。

红枣这么吸引人,怪不得把小刺猬吸引来了。

刚才我们观察枣树,上面除了有红枣和绿叶,还藏有什么?生:枣树有刺。

师:大家真会发现。

没错枣树上有刺。

大家再看这幅带刺的图。

我们古代的象形文字很多都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象来创造的,像这个表示荆刺的象形字。

大家再看“枣”和“刺”字,它们都有表示荆刺的部分。

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生1:这两个字的结构不同。

枣字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第三笔是横折。

刺字是左右解构了,左边部分的第三笔是横折钩。

生2:我还发现了枣字上面部分的最后一笔是捺,而刺字左边部分的最后一笔是点。

师: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在写枣字时,我们要写得宽而扁,撇捺要舒展。

在写刺字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一起说出笔顺。

(师范写:枣、刺)(学生书空)师:请同学们在书本田字格上书写这两个生字。

注意身正脚平。

(学生书写)(评析:通过看图知道枣树有刺,渗透古代传统文化象形文字的演变,加深对“枣”和“刺”字的印象。

)(二)再读课文,了解刺猬偷枣过程。

师: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大家想知道吗?请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刺猬偷枣的动词。

(出示要求)(生默读课文圈画。

)师:小刺猬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生: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师:爬。

你还找到哪些句子是描写了小刺猬的爬的?生: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纸条……师:你都找到了。

课件出示。

小刺猬的爬有什么特点?生:缓慢。

师:谁能读出缓慢爬的感觉?生:(放慢语速读)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师:缓慢的感觉出来了。

谁还想读一下?生:(放慢语速读)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师:你爬得可真慢。

大家想像一下,在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加快语速)忽然,你看到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放慢语速)正缓慢地往树上爬……你会有什么感觉?生1:很害怕。

生2:我会觉得很紧张。

师:是呀,作者也跟你们一样有同样的感觉。

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爬。

谁找到了?生:诡秘师:你找得真准!谁尝试一下读出诡秘的感觉?生:(轻声、放慢语速)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纸条……(学生听完纷纷瑟瑟发抖状。

)师:你读得可真好!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生:(响亮地读)那个东西……师:嘘……这么大声,惊动了它。

生:(压低声音)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纸条……师: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生:这是一只很小心的刺猬。

师:你读出来了,小刺猬很小心谨慎。

小刺猬爬上枣树后,接着做了什么动作?生:停住。

师:停住?停住不是动作,我们找它接下来的动作。

生:(再看书)摇晃。

师:你找得很准。

它摇得怎么样?生:摇得哗哗作响。

生:枣子掉得噼里啪啦。

师:对呀!好多声音,课文是这样描写的。

(出示课件)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听声音,枣子掉得多不多?生:多。

师:谁来读出枣子掉了很多的感觉?生:(响亮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师:真用力!我听到了大颗大颗红枣落地的声音。

我现在还听到了大颗小颗红枣掉下来的声音。

谁来读?生: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大声地)噼里(小声地)啪啦地落了一地。

师:读得真好!我还听到了一阵红枣雨落下的声音。

你读!生:(欢快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师:我听到了一阵又一阵红枣雨落下的声音,全班读。

全班欢快地: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师:这么多枣子掉下来,小刺猬摇晃时肯定——(很用力)。

大家想象一下,小刺猬会怎样用力地摇晃枣树?课件出示练说要求。

生:小刺猬用力摇晃着,它上窜下跳,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落了一地。

生:(笑着说)小刺猬用力摇晃着,它扭扭屁股,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落了一地。

……(评析:设计练说环节,学生由此语境,打开思维,联想出诸如“扭扭屁股、跳来跳去”等词汇。

一下子,刺猬机灵、可爱的形象又鲜活了起来。

)师:听到这些声音,小刺猬可乐坏了。

同学们请看,像“哗哗”“啪啦”这些带有口字旁又表示声音的词语,我们叫做拟声词。

谁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带有口字旁的拟声词?生:噗师:什么声音?生:(大声地)噗师:发生了什么事?生纷纷回答:刺猬掉下来了。

师:哎呀!情况怎么样?生纷纷回答:摔得挺重的。

师:出示课件。

你们都听出来了是吧。

摔得挺重的。

谁来读出摔得重的感觉?生: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师:有点感觉了。

全班一起来读“噗的一声”。

全班读:噗的一声师:读的再快一些。

全班(加快语速):噗的一声!师:读的再大声一些。

全班(响亮地):噗的一声!师:很好,我们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全班: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又快又响)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师:摔得真重!为什么刺猬一开始是缓慢地爬,现在却是摔下来?生:刺猬不小心?师:看看下文再想想,为什么?生:他急着归拢枣子。

掉下来省时间。

师:掉下来省时间,这样的方法都能想出来。

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刺猬。

生:聪明的刺猬。

师:掉下来的刺猬又做了哪些动作?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第10自然段,把其中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圈画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汇报:归拢、打滚、扎、驮、跑师依次板书。

(三)回忆刺猬偷枣经过,练说刺猬偷枣过程。

师:(指着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刺猬偷枣的过程。

(导说)刺猬先是缓慢地爬上枣树,用力摇晃枣树,接着它掉下来,把枣子归拢在一起,然后它在地上打了个滚,背上扎满了枣子。

最后它驮着枣子逃跑了。

师:(出示要求)你能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吗?可以按照“先是……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说。

来,小组里面练一练。

学生练说时间。

师:谁来说一说?生:小刺猬先是爬上枣树,用力摇晃了枣树,接着他掉了下来,把枣子归拢在一起,他在地上打了个滚,然后他把红枣扎在背上,驮着红枣逃跑了。

师:你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

真不错!我们能不能一边说,一边加上动作,这样可好玩了。

谁来挑战一下?生:(在座位上)表演说……师:(指着讲台上)小刺猬,枣树在这里呢!生:(上台边加动作边说)小刺猬慢慢地爬上枣树,它用力地摇晃枣树,红枣噼里啪啦掉了下来,小刺猬也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它又慢慢动起来,把地上的枣子归拢到一起,他打了个滚,把枣子扎在背上,小刺猬驮着枣子向着水沟眼儿跑走了。

师:小刺猬,你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评析:课后第二题提出了复述刺猬偷枣过程的要求,这里我主要分为两次教学。

这是第一次,在梳理了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并列出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借助板书和插图,简要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进行表达训练和积累。

)师:小刺猬偷枣的本事这么高明,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生1:小刺猬很聪明机智。

生2:我觉得小刺猬很可爱。

四、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师:看来小刺猬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生动的语言,走进课文了解了刺猬偷枣的经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