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 发展

儒家思想 发展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第一:儒家自身:善于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
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时俱进
第二:政治因素:其理论宣传天人感应,讲究道德规范
(纲常、忠孝、等级等),提出大一统,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


儒家发展历程的 第一个阶段

形成
站在统治阶级立场, 缓和阶级矛盾, “仁”:仁者爱人 (民本思想)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政治学说
“礼”:“克己复礼” (保守性) “为政以德” 逐步改良政治
思想 学说
天命观 :“敬鬼神而远之”, 优先解决人的实际问题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 最有价值) 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 教育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思想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反复复习;学思结合
B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后天教育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臣民,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儒家发展历程的 第二个阶段

独 尊
汉 代 思 想 的 大 一 统
汉初的黄 老之学
背景: 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黄帝的学说:养生 内容 老子的学说:治国 特点: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 实质: “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作用: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新儒学理论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社会变革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 构成2000多年传统的哲学思想
很大程度上 共同构成了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以德治国” • 墨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道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法家:----依法治国,变法改革
孔子
历史 地位
中国:其思想在当时未受太多重视,但被后人发扬 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世界: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 重要的影响。 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
仁政学说:以德服人,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孟子 思想 性善说:性善与生俱来 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历史地位 : 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百家争鸣”的原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时期。
第一,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 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而新的绝对的权威还没有形成,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 条框的束缚,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 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 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 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 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 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 的见解。
庄子:天与人不相胜
思想 荀子
天命观:“天行有常”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礼教为主
历史地位:被视作儒家异端 ;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 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 先秦儒学的特点: (1)具体化,内容多是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 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体系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3)民间学派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2)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3)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 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提供了理论基础,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创立: 春秋时期 孔子 “仁” 、“礼”、“德”
2.初步发展: 战国时期 孟子 “仁政”学说;
荀子:礼法并施
3.遭打击:秦朝 “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独尊”: 西汉(武帝)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 7.新发展:宋明时期 儒学迎接挑战,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 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辩化。 8.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 再度活跃: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德”;创办私学,扩大教育 孔子 春秋 范围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 性善论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0届高三 第一轮 必修三 专题复习)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先秦)的儒家思想
孔 子 时 期 仁的思想 同 孟 子 荀 子
战国中期 仁者爱人 仁政
春 秋
战国末期 仁义
荀子进一步 改造儒家思 想,综合了 法家和道家 思想的积极 合理成分, 使儒家思想 更能适应社 会的需要。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地位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性相近
儒家学派 创始人
改革开放后:批判继承
(2007年江苏卷)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 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 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 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 变化。 (2009高考上海单科)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 生了哪些变化?(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2008年江苏省盐城二模)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 求。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简述孔子和 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简要评价这些主张。
农民阶级: 洪秀全将儒家大同思想、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
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
资产阶级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派) 宣传变法。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 (革命派): 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彻底反封建,“打倒孔家店” (激进派): 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动摇其正统地位 中国共产党: 文革时期:否定和批判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 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在战国后期成为诸 子百家中大宗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C
D.①③④
2.(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 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2.庄子:生死皆逍遥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 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 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1)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 强调事物自生自化 (2)“齐物”的观点,任何事物本质 上相同,没有区别。 (3)“逍遥”的人生哲学,对事物 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过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 “无所恃” (4)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 服从自然规律。 (5)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 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 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 B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四)法家: 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而法律是处理政事 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 主的权威,从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科书,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
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1、儒学属于 农业 社会的产物, 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 的现代化时期, 不可能仍然占据社会主流的地位, 而只能 退居边缘 。 2、现代广泛传播和认同的是: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