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传统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特点

论传统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特点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涵盖的门类丰富多彩,所赋予的意义更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国独特的人文历史产物。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各个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它们共通的是传统中国画所具备的形神兼备的特点。自古以来中国画以形写神来表现创作者的艺术情感在艺术作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理论到实际,形与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传统中国画注重形体的塑造,取材范围广泛,从自然界的花鸟山水到纪实性的人物场景,抒发的对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展现世间百态,而艺术家则通过自身的艺术造诣把具象的事物用主观的情感表现在画纸上,这些各式各样的具体形态来源于现实生活,也高于现实生活。传统中国画中的各种人物,花鸟,山水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写照。画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以自身的艺术创作经验以及熟练的艺术创作手法,按照具体对象的形态特征,给予自身的直观感受,运用各种形式的创作工具和形式,将绘画对象加以编排整合,激发自己绘画艺术灵感把具体对象造型描绘在纸上,从而创作出一幅幅主题鲜明,样式各异的绘画作品。画家对于绘画的取材不仅来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传统中国画将现实的体裁经过艺术的提炼删减,个性化的处理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位,传统中国画注重简约流畅的绘画方式,将具体对象经过概括描绘,加之艺术家独特的思想理念,艺术修为和灵感境界将心中的画面表现于纸上,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写造,更是艺术家表达自身艺术理念以及独特世界观、艺术情感的体现。如明代山水画家唐寅的《山路松声图》即是以简练却明朗的方式将山间的宁静氛围和松树的挺拔气势描绘的栩栩如生,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用墨适中,恰到好处,使得画面别具韵味。通过用笔的力道来表现出松声的意境,背景的疏松处理,则是作者想表现出的萧瑟空旷寂寞之感。这幅山水画便是唐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加之自身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独到的艺术修为和见解,将这样一个场景创作成画,传为佳作。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画家取材各式各样的人物500多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牛、马、骡、驴等牲畜50多匹,车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全景取材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热闹场面,自左右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都市郊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未尽,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人们从船上搬下沉重的粮袋。顺着水波荡漾的汴河看去,画面进入第二段。河中船只往来穿梭,人们在舟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精美的拱桥,宛如飞虹,将两岸连结,湍急的水流中,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木船,船的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交相呼应,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桥头围观这紧张的一幕。来到画面第三段也是热闹的街市部分,酒楼店铺琳琅满目,驮马舟车川流不息,这些丰富的景象都是来自与现实生活的取材,如果作者只是机械的讲所见之物照搬到画面上,那呈现出来的画面将是古板且毫无韵味可言的,正式作者的拼加整理,进行构图编排,艺术二次创造从而构成完整的图画,才能生动表现出中国十二世纪北宋的政治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成为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国宝级文物。中国画不仅注重形体的塑造,更强调神韵的表达,通过形体来展现其内在的神韵,用神韵来衬托形体的感受,这是属于中国画独特的中国画味。通过对描绘对象的外形刻画和把握,呈现出整体的画面氛围和核心内涵。如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中并没有青蛙出现,而是刻画了几只在泉水中畅游的小蝌蚪,所谓的蛙声是让观者进入一种无限想象的空间,使人透过画面仿佛置身与蛙群当中,耳边萦绕着青蛙的叫声,透过山泉,直出画面,表现出青蛙鸣叫的声音悠远绵长。神韵的展现烘托出中国画中具体物象的形态特征,神不是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是通过艺术家结合现实的题材,加之艺术的加工和想象的添色,使画面传达出的一种独特感受,这便是充分表达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内涵核心,可见作品中“神”的重要性。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代均被视为珍品。全卷成功地再现了夜宴过程的各个场面,出色地刻画出各色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和精神状态。听琵琶时,韩熙载两眼凝视,全神贯注,陶醉于乐境之中。红衣男子竟失去常态,身体前倾,非常兴奋。他身边的年长者,似乎很熟悉演奏的曲子,随着乐声两手轻轻打着拍子。全场人物神态各异,然而又都在凝神静听。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画家不仅细致入微地画出演奏萧笛者嘴的细小变化和手指弹动起伏的姿势,而且通过眼神刻画出她们如醉如痴地沉浸在乐曲中的神情。而韩熙载已不像开始时那么全神贯注,二十一边挥着扇子,一边聊天,对演奏者显得漫不经心。画家善于运用明丽的浅论传统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特点文/王心茹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各个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它们共通的是传统中国画所具备的形神兼备的特点。中国画不仅注重形体的塑造,更强调神韵的表达,通过形体来展现其内在的神韵,用神韵来衬托形体的感受,这是属于中国画独特的中国画味。

理论/136艺术空间 / ART SPACE色与浓重的深色相对照互衬。男子的长袍和茶几用深色,烘托着用浅色调画出的女子形象,使画面深浅明暗相见,层次明晰。主人公的形象也在色彩烘托中更为突出。对韩熙载的描绘更显示了画家的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传神能力。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论中首次提到形与神的概念,在其《晋魏胜流画赞》中说到:“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傅之趋失矣”。词句复杂较难理解,但之后的许多学者将之解读为对于人物写生的理解。顾恺之认为人物写生中,神的意境可从人物的眼神中传达。通过对写生对象的外形描绘,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可以理解为对于形的把握。虽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观念是从人物写生得出,但是这一观念在日后却广泛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中,对中国画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看出以形写神渗透到中国画的各种题材,使其专注于写实的手法逐渐发生 改变。而提到当代中国画因其民族文化历史显现着当代的艺术表现特质,但却也绝对不失传统形神兼备的精髓。当代的中国画正处于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和谐统一而又独自存在的艺术表现形态。其中包含着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以及文化上的各种深层次内涵的对比、冲突与协调。在浮躁和繁杂的当代时代文化的背景中仔细研究当代中国画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会感觉到当代中国画对之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而言是一种近乎尴尬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的联系,给当代中国画带来了新的方向。在如今的展览上,时常能看到创新的中国画,但无论风格如何变幻都离不开中国画形神兼备的特点。传统中国画之文化精神与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精神取向的相互交织与磨合促发的更新形式的中国画,从不同的意境表现中国画的形神兼备。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画是形与神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其他艺术画种所不能媲美的独特品味和艺术境界,在艺术创作者不断追逐高层次的艺术作品过程中通过理性与感性碰撞出的火花,是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以形写神、以形传神表现出绘画作品从内到外的无穷魅力乃至画家的艺术精髓,给画面赋予无穷的想象和无以名状的美感,让观者神往,形神兼备的传统中国画是世界艺术长河中一条耀眼夺目的风景线。(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簪花仕女图》中揭示 传统人物画的心理刻画文/谢赠生

本文从唐代仕女画名作《簪花仕女图》入手,揭示这件作品在眼神、体态和环境中心理刻画方面杰出的表达方法,并从中梳理中国传统人物画创作经验和体会。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有人总结出唐朝雍容华贵的美学理论,有人体会到人物画工笔重彩的绝妙配色,也有人窥见了晚唐的人文气质,还有人通过历史考证对画中仕女的身份和创作年代提出新的定位等等,优秀的艺术品总是常读常新,总是焕发着无穷魅力等待着我们的一次又一次认读。感谢现代知识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无需去辽宁省博物馆等待特展的机会,如今即便在书案边,我们也可以通过拍摄精细、印刷精美的复制品欣赏《簪花仕女图》,使我们可以慢慢品读图中人物的一颦一叹,一步一摇。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由衷地佩服周昉在仕女人物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绝对不是轻率附和教科书上的文字描述,因为在逐个细节认真品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作者如何善于察言观色,会慢慢察觉作者如何在仕女们的无意识体态举止塑造中精确地表达出她们的心理情绪,而这个过程,也使得我们很容易跟随仕女们的心思而起落,进入情境,跨越到千年前的情愁哀叹当中。《簪花仕女图》在心理刻画方面的杰出表现,正好印证了“以形写神”的重要理论,也与文艺复兴绘画天才达•芬奇在《绘画论》中强调“一个好的画家必须注意绘制好两个主要对象:人和他的精神面貌”的观点不某而合,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绘画,对人物精神状态和内心的刻画都是一个重要命题,体会到这点,在艺术创作中深刻钻研这点,正是我们重新解读《簪花仕女图》的意义所在。回到历史的情境,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簪花仕女图》的作者。虽然如今对《簪花仕女图》的创作年代和创作者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本文认同《簪花仕女图》是最能代表唐代仕女画名家周昉的画风和水准的观点,所以以下论述以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基础进行叙述。《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给我们记载了一个生动的周昉,这位贵公子交往于达官贵人之间,凭借高超的绘画能力,为当时的人所追捧。《太平广记》里还提到韩干与周昉同画郭子仪的姑爷赵纵的桥段,郭子仪将两张画像放在一块儿让人们评品优劣,但看客都分不出伯仲,唯有郭子仪的女儿(赵纵的夫人)凭借对丈夫的熟悉,发现周昉的画不但能准确刻画人物外貌,而且能够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情,从而指出周昉在人物的神态、表情理论/1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