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民法
. 电大民法学复习资料
民法学(1)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3.监护,是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而由特定公民或组织对其予以监督和保护的制度。
4.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
5.法定代理,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存在而设立的代理。
它是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设立的代理方式。
6.善意占有,是指不法占有人在占有他人财产时,不知道或者无法知道其占有是非法的。
7.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8.表见代理,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入主观上为善意且无过失,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
9.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若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可能性的制度。
10.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退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11.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分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12.相邻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与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3.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4.联营,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达成的联合。
15.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如经移动即会损害和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
16.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17.国有土地使用权,指民事主体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18.相邻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与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恩格斯曾经指出:“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
”
2.民法通则规定,合伙人投入的财产,由合伙人统管理和使用。
3.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
4.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
5。
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6.诉讼时效按其适用的范围可分为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特殊诉讼时效期间
7.民法对物权的保护,可以依据权利人是否通过诉讼程序而分为物权的自我保护和诉讼保护。
8.财产所有权的合法取得方式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
9.占有分为所有人占有和非所有人占有两种情形。
10.在发生相邻房屋滴水纠纷后,对有过错的一方造成它方损害的,应当责令其.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11.房屋典权是指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他人的房屋,并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
2.民法通则规定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终止。
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具有特殊作用的种类物。
5.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