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
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文本与图片所形成的氛围中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更形象的认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二、学情分析孩子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识字能力及阅读能力。
理解本课语言文字不存在障碍。
但由于孩子阅读量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而且大部分孩子没有现实的经历,存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想象美景,感受祖国山河的锦绣壮丽。
三、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选择贵在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我将从教师教、学生学的两个角度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模式(一)说教法首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逐步以下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说学法其次,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教学设计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3分钟)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设计意图】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分钟)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
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15分钟)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先让学生边读边用——画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时我在课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它是一个排比句,里面有三个分句:并提问,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绿的特点。
3、仿写句子:а、公园里的花真香呀,香得……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设计意图】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山水中,同时又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
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探究、深化总结(三分钟)请你为桂林山水写一句导游词!【设计意图】这一小练笔的设计意在将学生的情感及时总结升华,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深入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抒发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五)写字指导,养成习惯(2分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容忽视。
本节课写字教学工作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说说“泰、峦、障、骆这4个字的字体结构。
2、重点指导“泰”的笔顺、笔画及书写。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训练,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掌握书写规律,做到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洁,从而有效地提写字质量高,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山水甲天下2桂林山水奇秀险风景美如画篇二:桂林山水说课稿《桂林山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做介绍: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等15个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拓展到要保护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因此,我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背诵全文”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1)对本文的词语归类,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大家都知道,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桥梁和媒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本课教学,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
本科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三、说学法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我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融洽的氛围,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本课我采用1、朗读法。
朗读是个十分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方法。
我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好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学过程来进行检验。
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㈠.激趣导入,引入新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
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建立民主的师生间关系。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导语:同学们,桂林山水甲天下。
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风光才被冠以“甲天下”的美称吗?先引导学生明白“甲天下”的意思。
接着导入课题,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的美好风光!这样看似轻松的导入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㈡.落实基础,朗读感悟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中,从视觉上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
随着录音的朗读,划出容易读错,难读的字词,整体感受课文的朗读基调。
②指名读课文,帮助正音和顺句。
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③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通过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