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论文作者:刘塑准考证号:270112200029作者单位:指导教师:黄鹤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年月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

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

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

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

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

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

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

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

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

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

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

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

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

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

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

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

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

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

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

”于是与曹操结盟。

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

曹操起军七万迎敌。

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

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

恐有不利。

”绍怒,欲斩田丰。

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

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

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

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有返回许昌之意,问之于荀回信要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令将士死守”。

后来曹操从袁军细作处得知韩猛将运粮来前线,派徐晃半路拦截烧了韩猛所押粮草,“曹操大喜,重加赏劳。

”而“绍大怒,欲斩韩猛。

”袁绍的谋士审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

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

“一个因粮草短缺而欲退兵,一个因粮草被劫而大怒,此时,粮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在决策上双方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别。

袁绍派出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而淳于琼并没有感到自己肩挑的是一副事关战役胜败的重担,”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另一方面,许攸劫获曹操密报,劝袁绍趁虚攻击曹操,袁绍却不与理会,后因小事要斩许攸。

许攸夜投曹操,曹操听从许攸建议,亲帅大军往袭乌巢,将袁绍乌巢之粮一把火烧个干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战略思想战争是战略思想的具体表现,只有战略思想而无具体的战争去实现,无疑是一种空想;而没有战略思想指导的战争。

东汉末,天下群雄并起。

强者如官渡之战的袁绍拥有冀、青、幽、并。

起70多万大军征战天下。

勇者如虎牢关下的吕布英勇无敌,那怕傲气无双的关羽也不得不如张飞、刘备等联军首战吕布。

贵者如刘表,正中的皇族。

坐拥荆州,精兵强将以固守荆土等。

以上种种三国时却只有北魏、蜀汉、东吴从中崛起。

根本原因在于其他诸侯没有总的战略思想。

北魏、蜀汉、东吴的确立是因为都有各自的战略思想,并在这一总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措施。

主要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战略思想确定之后,必通过具体的战争战术加以实施。

(一)北魏的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曹操在诸侯割据时以由东汉的寄人篱下的小官吏,逐渐地壮大实力,成为一个实力较大的诸侯。

但还有许多敌对的诸侯如吕布、张绣、袁术、袁绍,特别是袁绍掌握了七八十万兵马,是当时全国实力最大的诸侯,如果没有所转变只会如过眼烟云被其它诸侯所吞灭。

但曹操迎来了人生中最重大转折——献帝还驾洛阳。

曹操与谋士商议奠定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迎献帝移驾于许都,由于掌握了汉献帝,曹操发动战争就可以借助皇上的“圣旨”,达到出师有名,指挥战斗得心应手,并依次战胜了与曹操敌对的诸侯,使曹操不断扩充实力来达到统一北方。

统一北方后曹操随着实力的增强,敌人的减少。

野心也大了起来,由原来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思想,并屡次发动南征之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战略思想与另一方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的较量。

(二)蜀汉的崛起—联吴抗曹战略思想刘备在诸侯割据中,虽有皇叔之名,却无皇叔之实。

诸侯中偏于弱小,在征战中败多胜少,多次投靠于其它诸侯。

但屡败屡战得以在乱世中挣扎直到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在隆中决策出属于自己的战略思想—联吴抗曹。

诸葛亮先分析当时的两大势力,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

“孔明: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以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指出曹操以弱胜强是说明曹操雄才大略,现在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战胜是不可能的;东吴的孙权,从父兄开始经营了三世,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要战胜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作为盟友团结。

接着明确指出刘备应以荆、益之地作为根据地,东联孙权,北据曹操的联吴扩曹的战略思想。

刘备采纳后,实力逐渐扩大以至于成就三分天下的局面。

(三)东吴的崛起—据天险以图天下。

《三国演义》中东吴是独特的。

它的创立是由父、兄、弟经营所来。

它不同于蜀汉的皇室正统、北魏的强大实力,始终处于不弱不强的状态。

但它却又属于自己的精彩,三国中三大战役其中的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通过东吴所发起的。

江东不被诸侯吞并始终稳定源于它独特的战略思想。

孙权接手江东时根基未稳。

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与鲁肃谈论,终日不。

,一日,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北,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恒文之士,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父帝而不获昔,以项羽为也。

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恒之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血半。

今乘北方多多,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部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

”也后来江东的稳固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谋略战术的合理运用。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运用。

三国统帅皆通兵学,在他们指挥的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三国时期大小战役中,“反间计、离间计、火攻、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连环计等各种军事奇计屡屡运用。

特别是赤壁之战中、军事谋略和战术运用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赤壁之战前,曹操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等诸侯平定了北方,并且多次发起南征之战。

当刘表病逝,荆州内部不稳,曹操挥师而下。

刘琮惧怕曹操不敢应战。

曹操在新野打败刘备后,一方面巩固攻下占领的荆州地盘,另一方面追杀刘备。

败刘备于当阳。

降刘琮于襄阳,得荆州之战、江陵之资后。

曹操亲帅水路大军83万,号称“百万雄师”意在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南方,志在必得。

形式有利于曹操,孙刘一方兵微将寡,形式岌岌可危,加上刘备在新野遭败。

孙权在战与降的问题犹豫不定,可谓是雪上加霜。

但就在此时,战争的形势随着孙刘联盟的建立已发生了变化。

危机初现时,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

诸葛亮采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决心。

又使同样方法获得了周瑜的支持和争取,终于建立了孙权联盟,为这次决定孙刘生死存亡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对峙局面形成后,周瑜派甘宁率军在三江口挫败曹军锐气,孙刘一方增加了胜利的信心,曹操在三江口受挫之后,为了弥补自己的军队不可水战的弱点,由张允蔡瑁训练水军。

曹操为了试探孙刘联军的情况,派蒋于去见周瑜。

而周瑜为铲除熟知水军之法的张祭二人。

巧计计谋,在群英会上使将于中计,借曹操之手杀害张蔡二人。

破坏曹操训练水军的计划。

使曹操的主动战局陷入极大被动。

诸葛亮以天文知识和鲁肃相助。

使曹操损失了水战军非常重要的十几万之箭,弥补了孙刘联军军需不足。

使曹操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孙刘双方达到“火攻”的策略后,由黄盖施展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

蒋干第二次入吴后,周瑜又巧设计谋,使庞士元得以实行连环计这就大大增加了战争的打击力度,从而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情况下,诸葛亮巧借东风。

决战的条件都已成熟,只等决战时刻的到来。

于是孙刘联军在谋略与战术的合理运用下,终于以少胜多,歼灭曹军主力,是曹操的势力局限在黄河流域,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四.战争描写的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

战争的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是主帅、谋士和猛将的艺术。

《三国演义》很成功的塑造了曹操、诸葛亮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