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泛爱B.泛智C.泛美D.泛德3.()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特朗普制4.完形一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以下不属于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A.韦特默B.考夫卡C.班杜拉D.苛勒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B.锻炼法C.说服法D.榜样法6.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类型。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7.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闯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提出这个理论的是()。

A.布鲁纳B.赞科夫C.杜威D.加德纳8.古诗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心理现象是()。

A.空问错觉B.时间错觉C.运动错觉D.视觉错觉9.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A.认识过程B.教师教的过程C.学生学的过程D.双边活动10.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

这表现出哪种情绪状态?()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11.创造性思维大体都经历四个阶段,其中()也被称为灵感期。

A.准备期B.酝酿期C.验证期D.豁朗期12.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A.感知运算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3.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管理B.课堂情境C.课堂纪律D.课堂气氛14.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A.行为改变法B.认知改变法C.精神分析法D.运动改变法15.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的素质教育目标。

3.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4.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上。

5.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简述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2. 请列举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3. 简述外铄论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4.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 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

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

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

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

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

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终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

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单项选择题1. D2.B3.D4.C5.D6.D7.D8.B9.A10.B11.D12.B13.C14.B15.C二、辨析题1.【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因为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2.【参考答案】错误。

升学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

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3.【参考答案1错误。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q-占时间最多,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4.【参考答案】错误。

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座位的分配方面,而并非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上。

5.【参考答案】正确。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的+i-奠s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三、简答题1.【参考答案】(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

2.【参考答案】(1)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2)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kt,.iL实实、有条不紊地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对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是通过课的体系与分工合作实现教学的高速发展。

(5)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参考答案】外铄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如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华生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4.【参考答案】(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要使学生具备观察事物和现象的必备知识;(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4)要做好观察记录和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5.【参考答案】费茨和波斯纳把一般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也叫动作定向阶段。

学生首先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对动作系统有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用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

(2)联结阶段。

这是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阶段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学生尝试把分解动作联结成程序动作,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熟练,动作定向阶段的表象调节和有意识控制相应减少。

(3)自动化阶段。

肌肉骨骼动作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意识的参与减少,只在出现动作偏差时才起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1.【参考答案】(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2.【参考答案】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因材施教。

子路好胜,所以孔子劝其不要立即行动以培养其耐心,不要鲁莽行事;而冉有畏缩,所以孔子鼓励其立即行动以培养其果断的性格,鼓励其当机立断。

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学生个性心理面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