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测定基本原理测量新形成的表面活性剂(吸附原已达平衡)液膜的表面张力,单管法装置简单,但实验精度不太理想。
不过,采用不同半径的双毛细管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的方法产生于1922年[1], S.Sugden 所开展的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
在应用Laplace 公式推算表面张力时也略有差别。
根据气泡附加压力∆p =2γ/R ,当气泡形成半球状时曲率半径R 为最小,附加压力最大,液膜二边压差也最大。
此压差也等于毛细管上升原理示意图(图2.13.1)中毛细管液柱的静压降。
所以气泡法是毛细管上升原理的反向思维。
只要毛细管足够细,玻璃管易润湿,弯月面可视为球形。
达到平衡时,界面二侧的压力差可由Laplace 方程求得并等于毛细管中液柱的静压降:gh rR R p ργγ=≈+=∆2)11(21由此得到毛细管上升法测定表面张力γ的基本公式:gh ργγ21=式中ρ为液体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到达平衡时液柱上升的高度,r 为毛细管内半径。
当毛细管内气体压力增加,则液柱将随所加压力的增大而下降。
最后在管端形成气泡,此时界面两测的压力差p p p '-=∆此压力差便由电子微压计读出。
由于实验时毛细管插入液体浓度不变,p '为一定值,故产生气泡时界面两侧的压力差仅与所加外压有关。
因为根据毛细管足够细,玻璃管易润湿,弯月面可视为球形。
所以气泡的半径为R 时有Rp γ2=∆ 单管法:γi /γ水=∆p i /∆p 水,双管法:γi /γ水=(∆h 1,i -∆h 2,i )/ (∆h 1,水-∆h 2,水)。
而根据Gibbs 吸附公式可以计算表面吸附量: dc d RT c dcc RTd d d An ii γγμγ⋅-=⋅-=-==Γ-∑1据Langmuir 吸附等温式推得分子截面积求算式:AN S ⋅Γ=∞11. 仪器与试剂表面张力测定仪 1套 电子微压计 1台 选取毛细管,端口磨平并洗净 恒温水浴 1套 洗耳球 1个 烧杯(200mL) 1只丙酮、正丁醇或乙醇水溶液正丁醇(0.5M )溶液配制:称取18.53±0.01g 至500mL 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然后稀释成:0.05M,0.10M,0.15M,0.20M,0.25M,0.30M,0.35M预习与提问(1)什么叫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结构特点?(2)测定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什么要先测定水的表面张力? (3)用毛细管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时应注意些什么? (4)液膜下附加压力何时达最大?(5) 根据吉布斯溶液表面模型,表面体积是否为零?溶液吉布斯-杜亥姆式赋值条件V d p =0,是V =0,还是d p =0? 4.操作5.数据处理正丁醇水溶液在298K时的文献数据如下[3](1)实验要求:①正丁醇截面积s0=24~32 A2。
②据γ~c作图,曲线光滑。
③c/Γg-l~c作图,直线应线性良好。
(2)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室温298K γ水=7.197⨯10-2N⋅m-1;z= -c dγ/d c;RT=2.48⨯103J⋅K-1;Γg-l= z/RT 测得水的∆p max=0.831 kPa 毛细管常数K =γ水/∆p max=0.07197/831=8.66⨯10-5m 表2.13.1 正丁醇水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s 0=1/(Γ∞⋅N 0)= 1/6.16⨯10-6⨯6.023⨯1023=2.7⨯10-19m 2=27A 2以毛细管常数K ⋅∆p max = 求得各不同浓度下的γ值;以γ 对c 作图2.13.2,并在图上用镜面法作曲线上各点的切线,得到其斜率即-d γ/d c 值;将图2.13.2中的z 值代入Γg-l = z /RT 求得Γg-l ,又由(c /Γg-l )对c 作图,根据Langmir 线性关系式:∞-∞--Γ+Γ=Γ)(1)(l g l g l g k c c , 由图2.13.3中的直线斜率求得(Γg-l )∞,最后作Γ~c 吸附曲线图2.13.4。
有文献[2]认为,在这种单毛细管和未曾严格校正的条件下测求(Γg-l )∞及作Γ~c 吸附曲线本不适宜。
正丁醇截面积估算: (3) 活性炭比表面测定如果每个样品中加入相应量的活性炭w ,从吸附后的γ值在其相应的γ-c 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浓度c ,并由Γs-l =25(c 0-c )/1000w 式求得各浓度溶液中活性炭的吸附量Γs-l ,计算c /Γs-l 值,以(c /Γs-l )对c 作图,可求(Γs-l )∞ ,从而求得活性炭的比表面:s=(Γs-l )∞ ⋅N 0⋅s 0/1020(m 2⋅g -1)图2.13.5 吸附曲线图2.13.4 由斜率求Γ∞图2.13.3 镜面法作切线图求z 因子6. 点评(1)实验关键①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时,由于逸出的气泡严格地说不呈球形,若使测量更精确,应用Sudden表进行校正。
②液面相切程度、毛细管不干净引入的误差;γ~c作图,曲线不光滑,切线就无法作准,还影响c/Γg-l ~c作图直至Γ∞的求得;吸附后之γ值,在曲线上查的c值不够准确,曲线在浓度高时坡度小则回归得到的c值误差也大;测定浓度大的溶液的表面张力,其实更难达到其平衡值。
③毛细管不洁净;读取∆p max,毛细管插入液面的深浅不一,或不垂直。
均影响读数的准确性,而采用电子数显微压计并按实验注意事项操作可显著地减少误差。
④毛细管半径不能太大或太小。
太大,∆p max小,引起的读数误差大;太小,气泡易从毛细管中成串、连续地冒出,泡压平衡时间短,压力计所读最大压力差不准。
一般选用毛细管的粗细在测水的表面张力时∆p max读数为500Pa~800Pa。
⑤室温变化引起表面张力变化,可用恒温水浴来解决。
溶液组成可借助于折光仪来测。
(2)电子数显微压计大大有利于数据处理时统一SI标准计量制的实施。
需要重新评估表2.13.1中各栏的计量单位,采用米-公斤制使数据处理更清晰。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确实使类似于此的实验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3)测表面张力的方法很多,这儿简介几种常用的。
①毛细管上升法(图2.13.5,可测液-液界面张力)、吊片法(图2.13.6)、悬滴法、躺滴法、粘泡法能测定表面张力的平衡值(也能测量溶液表面张力的缓慢变化),采用这一类方法时,因为表面早已形成且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归类为静态法。
吊片法,精度可达0.1%。
测得结果是表面张力的平衡值。
可测各种不同温度时各种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由此而求出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②滴重(或称滴体积)法(图2.13.7)、环法以及本实验的最大气泡法等,测量时,表面处于周期性更新过程中。
但这种更新不算快,测定时表面吸附往往已接近平衡。
③常用的动态法有振动射流法、弯月面下降(Hiss )法等。
7.解题研习(1)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解 测定时在毛细管口与液面相接触的地方形成气泡,其曲率半径R 先逐渐变小,当达到R = r (毛细管半径)时,R 值最小,附加压力∆p =2γ/R 也达到最大,且此时对于同一毛细管,∆p max 只与物质的γ值有关(单值函数关系),所以都读最大压力差。
(2)c M >0.40M 时,Γg-l ~c 曲线为何下折?解 其时,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液体表面单分子吸附达饱和,再增加的溶质分子只有进入溶液本体,导致表面溶质(较之于本体浓度的)的超量反而降低;或者说表观吸附量减小。
(3)右图中当左边加热时,液柱向哪边跑?解 因为表面张力是负温度系数,所以液柱向右跑。
(4)上图,如在左端改加表面活性剂,液柱向哪边跑? 解 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所以与上效果相同,液柱右跑。
(5)为什么吸烟的人穿皮革服装,其身上烟味更重?解 皮革服装多毛孔,易吸附烟味。
厕所臭味也是吸附于服装。
防毒面具也利用吸附原理。
(6)传统的溶液吸附等温式在经由吉布斯-杜亥姆式的推导过程中假设V d p =0,是V σ=0还是d p =0?解 传统的物理化学理论教材所介绍的吉布斯溶液吸附等温式,无论是吉布斯或者是古根亥姆的推导[4],由热力学能(U )或焓(H )开始,经由勒让德变换和吉布斯-杜亥姆式,绕了一个大弯。
若以“图论”原理推导,就数学意义上来说,只一行 ⎪⎭⎫ ⎝⎛⋅-=⋅-=-==Γ-∑dc d RT c dcc RTd d d An ii γγμγ1上式的推导链解释为:吸附定义—麦克斯韦关系式—表面张力对于溶液浓度的二阶微分式。
无论恒温恒压(特征函数D )或恒温恒容(巨热力势Ω),脚标可予淡化,但不是V σ=0(表面无体积),因为根据吉布斯溶液界面模型[5],两相之间界面并不是一个几何平面,而是具有一定厚度(不超过十个分子直径)的界面层。
(7)在正常沸点时如果水中还仅含有半径为10-5mm 的空气泡,若使此水开始沸腾,需要过热多少度?若过热1K 温度,则气泡半径需长大至多少倍?已知水在373.15K 时的表面张力γ=58.9dyn ⋅cm -1,摩尔汽化热为∆V H m =4065.6J ⋅ mol -1。
密度ρ=958.4kg ⋅m -3。
解 据开尔文公式03570.0104.95815.373314.81002.180589.02ln 831131'=⨯⋅⨯⨯⋅⋅⨯⨯⋅==------m kg K mol J mol kg m N R M p p ργ 据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式03570.0)115.3731(314.86.4065)11(ln=-=-∆=T T T R H pp b m V, T =383.60K, 所以过热约为10.5K ,气泡半径越小,过热程度越大。
将T =374.15K 代入上式,得00350.0)15.374115.3731(314.86.4065ln=-=pp ,与开尔文公式计算结果相比较,半径约增大10倍。
[参考文献][1]S .Sugden.J.Chem.Soc.121,858(1922);1924,123,27[2]龚福泰.表面张力测定.《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东北师大文库,1995,282[3]J.J.Bikerman“Surface chemistry”(Second Edition)73(1958)[4]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物理化学》(第四版).901~905,(1995)[5]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 物理化学(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3,282,902(1990)[6] 胡英主编,吕瑞东,刘国杰,叶汝强等编.物理化学(下册,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9(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