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导入:同学们在初中时曾学过曹操写的诗,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观沧海》这首诗写出了曹操的博大胸怀。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名作《短歌行》。
二、解题:1、关于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汉末建安时期文坛的领袖和重要诗人。
曹操自幼胸怀大志,年二十从政,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迁为济南相。
后参与讨伐董卓,并击败了雄霸北方的袁术、袁绍,自任为大将军、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曹操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奖掖、重用文学之士,他本人也精通音律,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
他的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其散文善于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俊通脱、豪迈雄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汉魏之际诗坛上“各领风骚”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卓越诗人,合称“三曹”。
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的形象,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2、短歌行:长短歌: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是根据歌唱时音节的长短的不同而区别的。
长歌慷慨激烈、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短促、微吟低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乐府的别称,除此之外,还有歌、行、吟、引、曲、谣、辞。
三、背景知识: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到夜半,忽然听到乌鸦在悲鸣声中向南飞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千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世界。
四、诵读感知:1、生字词:譬如慨慷子衿呦呦嘉宾鼓瑟吹笙掇阡陌契阔谈讌三匝吐哺2、指定学生诵读:3、教师评点并范读: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朗读时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五、诗文讲解:第一层: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忧——功业未就(诗人慨叹人生苦短,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第二层:思慕贤才礼遇嘉宾思——求贤若渴(思慕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第三层:贤才来归宴待贤士迎——仰慕贤才(渴望贤才来归,想象贤士到来,宴待贤士,畅抒情谊)第四层:贤才择主搜揽人才盼——天下归心(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六、词句的落实及背诵。
第二节一、赏析全诗:第一节:1、我们来看,开头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句作者“忧”的是什么?忧的是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的短暂、时光易逝,而自己功业未成。
2、所以“朝露”是比喻什么的?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3、作者用什么解忧呢?作者借酒浇愁。
4、杜康是什么人?用他指“酒”属于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中国造酒第一人。
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引人联想。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否真能解除曹操的忧愁?那你能否从原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说明作者的忧思并没有解除。
6、曹操感叹人生的短暂难道只是感叹他自己人生的短暂?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门,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7、诗人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
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随着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
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之“叹”,不是蹉跎岁月者之“叹”,不是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
所以“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
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节:1、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大家找出是那两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2、那么其它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其后还有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纵然我没有主动到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跟我保持联系,给我个音信呢? 表达的是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
”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3、诗歌在这一节引用这些诗句诗人是要表明什么?这四句诗诗人信手拈来,与全诗融为一体,表明了诗人思慕贤才的到来,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礼遇嘉宾。
4、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这种手法是什么?用“典”有什么表达效果?用“典”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5、该节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曹操对贤才的思慕,是哪个字?一个“但”字让每个知识分子都有理由把自己想象成曹操的那个“君”,每个看到此诗的贤才都好像听到了曹操在对自己说“你对我很重要”。
6、该节有没有用到比兴手法?有什么作用?以“子衿”“鹿鸣”比兴。
比兴手法深动形象地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思是什么?“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2、这里诗人是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手法?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也表达了诗人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3、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诗人有怎样的表现?这四句诗在情感上照应第几节?求贤才不得时日夜思慕和惆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怎么解释?5、这几句写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是实写还是虚写?与哪节句意相呼应?虚写: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
这首诗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6、这一节诗中也有一个字,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尊重和渴求,是哪个字?“枉”字,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尊重。
7、求贤才不得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与想象贤才归已时欢饮畅谈的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
第四节: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有什么其它寓意?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时,所看到的景象;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
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2、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处境与心情,诗人有么有指责他们?诗人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和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原文是什么?什么意思?诗人引用前人的诗句是要说明什么?“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 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人才多多益善。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是运用了典故,怎样理解?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他怕失掉士人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
曹操在这里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表明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5、总结起来,曹操的“忧”总共有哪几个层次的内涵?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成。
二、拓展延伸1、同学们,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哪个同学成为了一个团队的领导,应该注意怎么样才能吸纳人才?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你说曹操,对关羽多么的好。
送坐骑,送美女,送官印,有感情有待遇有事业,可是关羽还是走了。
为什么,因为他对刘备的感情更深于曹操。
当然,以情对人,总不会吃亏的。
要不,关羽不会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他的青龙偃月刀,喝西北风了。
2、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
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
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三、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总结)兴、比、借代、引用、用典。
起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人才难得,这里写求贤不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借代: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人才?(子、君、鹿、嘉宾、月、乌鹊)诗中用了哪些字词指代曹公自己?(山、水、周公、树、枝)引用\用典: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
后引《鹿鸣》再引“周公吐哺”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