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基础知识归纳

历史基础知识归纳

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雅尔塔体系——20世纪50年代——1991年背景: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联盟结束实质: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影响: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冷战”的形成——冷战的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实质:遏止共产主义过程:美国——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苏联——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冷战”的加剧——朝鲜半岛的分裂:1948年分为朝鲜和韩国德国分裂:1949年分裂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越南战争:1961-1973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0月美国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出现)欧共体的建立——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成立内容: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日本的崛起——崛起的原因:民主改革;美国扶持;重视教育;制定战略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背景:二战后许多国家独立,为摆脱美苏控制,一些国家团结起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过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形成);20世纪70年代,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非集团意义:标志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两极格局。

20世纪末(多极化的发展)东欧剧变——原因:受苏联改革影响;国内经济困难过程: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巨变的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苏联解体——原因:苏联体制弊端(根本);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西方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战略。

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影响: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超多强”——形成原因:美国是超级大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多级力量出现。

表现: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级力量有欧盟(1993年成立),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影响: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生产领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代田法魏晋南北朝——翻车(水利灌溉)隋唐——曲辕犁,筒车(灌溉)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西周晚期——已有铁器西汉——高炉炼钢,炒钢东汉——水排南北朝——灌钢法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出现青花瓷明清——彩瓷,珐琅瓷瓷都“景德镇”纺织业: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西汉——丝绸之路唐朝——吸收波斯风格宋——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国际地位——“丝绸之路”&瓷器出口商业:春秋战国——私商兴起隋唐——坊柜,飞钱,“扬一益二”(扬州,成都)宋——商业繁荣,坊市分离,商业时间界限打破,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商帮(徽商&晋商)对外贸易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立市舶使元朝——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清朝开广州一处通商特点:以朝贡为主,厚往薄来。

古代经济政策:古代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统治阶级抑制土地兼并:均田制(北魏隋唐)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

商鞅首倡。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直接目的:保证赋税征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评价:积极——促进农业和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地区特点: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清;积极——短期看实现了民族自卫的效果;消极——长期看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止了中国和外界的交流,使中国不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雏形原因(必要性):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4、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过程:迪亚士——到好望角哥伦布——到美洲达伽马——到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影响:1、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2、使世界日益紧密连接成一个整体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5、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6、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进一步17c“海上马车夫”——荷兰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台湾,美洲新阿姆斯特丹18c“日不落帝国”——英国殖民地: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纽约殖民扩张手段:海外贸易、抢劫、欺诈等;三角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18C60s-19C40s)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通过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奴隶贸易,扩大了资本积累;大量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发达,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知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美国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影响:出现工厂;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C中后期——20C初)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最主要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殖民地掠夺成果: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电话等),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化学工业(炸药,人造纤维等),通讯(电报)影响:生产力发展;重工业发展;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产生(19c60、70s)——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涌入;外商企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瓦解(纺与织相分离,织与耕相分离);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70年代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口号:“自强”,“求富”;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评价: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上的落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进步性(①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推动作用。

)初步发展(19c末)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反帝爱国斗争促成“实业救国”热潮表现:(1)兴办厂矿数量增多(2)投资额扩大(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的春天(1912-1919)1、原因:A、辛亥革命的推动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2、表现: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增加,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3、特点:重工业、轻工业比例不协调;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春天”短暂,昙花一现曲折发展(1927-1945)1927——1936年: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表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十年前几乎翻一番1937——1945年:日益萎缩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国统区:官僚资本恶性膨胀日益萎缩(1945-1949)概况: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恶性通货膨胀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的起步国民经济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内容: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内容: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曲折发展正确——中共八大(1956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十年文革文革十年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1、主要决策:思想路线“左”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2、意义:(1)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2)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的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安徽、四川(1978);推广: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1)明确提出: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2)确立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成为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对外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

“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不特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