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育智慧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2013年春季的国培,在那里,我接受了教育中的新鲜理论,感受到教育真的是一种艺术。
今天,我的题目是《如何提高教育智慧》。
什么是教育?视频“教育不是往水桶里装水,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是课余与同事、学生的交往;可以是教育科研,也可以是苦心攻读相关教学理论中。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什么是有智慧的教育?一、学生和教师都能感受到快乐,并且达到预期效果的教育活动。
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育活动中,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1.“一站到底”激发乘法口诀的兴趣“一站到底”是江苏卫视最近一段时间很火的一个综艺节目,益智类节目。
很喜欢这个节目,既增加了知识,又有一种挑战的感觉。
学生,是学习的阶段。
如果干枯的教授学生知识,不仅学生感觉压抑、枯燥,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感觉没意思。
如何能够像《一站到底》节目一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会知识,在挑战中巩固知识?尝试着让学生用自己挑战的游戏检查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情况。
学生A作为挑战者,站在台前,剩下的学生作为守擂者。
学生A 自己挑选选手B。
A提问:四八····B要回答正确的答案,连续十道题,若守擂者B全部答对,则B胜利。
A 回到座位,B走到台前作为新的挑战者。
若守擂者打错,则是几的乘法口诀就背诵几遍,如“四八”属于8的乘法口诀,就背诵8遍。
挑战者A胜利,继续挑人。
如此以来,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背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开心面容和积极回答问题的活跃,心里也会产生工作的满足感。
2、古诗≈故事小学生天生的对故事没有什么免疫力,只要一听说讲故事,就会马上安静下来,等着老师来讲故事。
古诗,在小学教学中是一种很难讲的文体,特别是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学生对于字句的理解有很大的难度,那我们不妨尝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讲出古诗的大意。
今天,我就尝试着用这种方式讲解了二年级的一篇古诗《回乡偶书》。
“首先,大家做好,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先提醒大家的坐姿,并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故事。
“从前,有一个少年,他很好玩,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有一天,他突然想,我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一直学习不好呢?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了,不仅把老师留的作业做完了,还自己给自己布置了作业,并看了好多书······”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首先掺入一些学生的生活或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产生一种积极模仿的心理。
其次,将古诗的作者生平加入其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情感;再次,古诗的大意,这是学生理解古诗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古诗的含义。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意蕴。
古诗的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文的意蕴美。
二、好的教育不仅是爱,而且应该是表达智慧的爱。
爱与被爱:上海教育研究院针对优秀教师作了一个调查,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你爱你的学生吗?”100%的教师回答“爱”.然后找到这些优秀教师的学生,问他们:“你感觉你的老师爱你吗?”结果是只有10%的学生回答“是”。
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爱我们的学生的,都是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成长,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可是,为什么辛辛苦苦做工作,学生还不领情?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有人说:教师与学生天生就不是同一战壕里的人。
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反斗争的问题。
其实本文探讨的就是教师如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做得更高明的问题。
学生不是教师,教师也不是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对手,其实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
禅里面有一个经典的公案叫做《他不是我》,故事是这样的:宋朝时,两位日本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中国留学。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
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
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
道元看到尽管骄阳当空,老和尚却没带斗笠,全身汗水淋淋的专心工作着,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赤日炎炎,热浪逼人,连廊荫下的道元都受不了,何况酷日下的古稀老人呢?年轻的留学僧顿生怜悯之心,于是趋前探问:“请问老师父今年贵庚?”老和尚稍微直直腰,答道:“老衲今年68岁。
”道元关切地说:“老师父年岁已高,这种工作就让院里其他僧人来做吧。
”哪知典座头也不抬,严肃地回答:“他不是我。
”他不是我,绝妙的禅机。
所以说,你不是学生,学生也不是你,学生永远不能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除非我们可以互换角色,亲自去对方的世界体验一番。
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不仅用到的是爱,而且是智慧的爱!是一种对手间互相尊重的爱。
教育智慧的基石----尊重、理解、公平在社会人际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际关系数量的多与少,决定生命力量的大与小;人际关系品质的高与低,决定事业价值的优与劣;人际关系内容的好与坏,决定事业发展的快于慢。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尊重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尊重是相互的。
当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时候,首先你要尊重别人。
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当打扰到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对不起”,做到“内有礼,外有仪。
”新加坡的企业家认为,一个企业的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
但是公众在评价一个企业的时候,往往要通过这个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而获得感性认知的。
所以,新加坡的企业特别重视对自己员工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的培训。
同样的,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注意要尊重家长和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反过来要尊重学生。
比如学生向老师的每一次问礼,老师都要回礼,将这种礼仪的文化、尊重的文化潜移默化的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教师的精神风貌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人格的化身。
所以,教师平时一定要注意礼仪、气质的培养,这同时也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这是一种自我性格的表现,也是行为习惯的结果。
一个有良好气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的吸引所在群体人的注意。
仪表与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程度有关。
不断的学习,提高个人的自我魅力,增加个人的精神内涵。
在心理学积极心态中,有这样两个观点:一、允许别人和自己犯错误。
允许犯错,就不会追求完美,对待事情就不会更加的公正和理性一些。
比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做题马虎,或者讲过的知识点弄不清,这时候,冷静下来,学生毕竟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不会才要学习,另外,自己讲课的方式是否影响的听课的效率。
遇到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永远报有希望。
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罗森塔尔实验,讲述的就是有一个专家,到了一个学校后,随意的点了一部分学生,告诉老师,他们是这批学生最有潜质的一批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专业再次来到学校,发现他指定的那批学生真的表现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比其他的学生更显聪明,但问题是,当时,那群学生是那位专家随意的指出的。
这就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如果一个人对未来没有预期,生活就会变的散漫。
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个状态。
一个人5年内是否成功,取决于他这五年内做了什么,和什么人做。
扎实的专业功底,宽泛的人文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厚重的人格,是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应该追求的。
有这样的三句话:让忙碌的自己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自我的省察。
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个小故事:一个中学学校里缺老师,于是校长从当地村里找了一个初中生作为代课老师,上课时,经常出错。
结果,奇迹出现了,他教的这批学生竟然考了县里第一。
其中的秘诀很简单,他出现了错误,就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班上的每位同学上课都特别认真,专门挑这位代课老师的刺,而这位代课老师心态也特别好,积极的鼓励学生上台讲题。
其实,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做到了一点,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要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即使做不到关心每一位学生,也要做到每天多关心一位学生。
”关心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公平。
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关系,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果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受挫,学习的欲望就会降低。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大类:一、生理需要。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
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缺乏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在学生快中午时,总会感到饥饿,他不会想到作业,学习,也不会想到玩或者电视剧,只会想放学的铃声怎么还没想。
生理需要指的是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即衣、食、住、行等问题,这是家长应该为学生所准备的,但这些也是影响学生最基本、最关键之所在。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种影响,哪种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小时候学生缺钙,不仅学生的生长会受影响,智力的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缺锌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发展;如果吃饭不定时,营养跟不上,身高和消化系统可能会受到影响。
生理需要是最容易满足的,但也是最根本的。
二、安全需要。
安全的需要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的不相信这社会,变的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藉此来保护自身安全。
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