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doc资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doc资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5年9月简介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

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

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勘、与长寿区、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相关村镇等领导和部门进行座谈工作。

2005年6月至7月,项目组多次向重庆市规划局、园林局,长寿区委、政府,长寿区建委、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领导汇报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和阶段成果。

多次会议不仅确定了风景区的范围和规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等重要问题;对风景区的景区划分、景点建设、交通组织、接待设施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有效的指导了编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005年7月底,重庆市规划局会同市园林局、组织长寿区建委、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领导和单位对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进行初步审查。

会议重点解决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影响下一步规划工作展开的重大问题。

籍此,通过整理和深化相关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形成此次方案成果,提请相关领导和单位审查。

在规划工作过程中,项目组受到长寿区委、政府,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长寿湖镇等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旌表谢忱!目录第一章区位与发展背景61.1 区位关系 61.2 现状概况 61.3 相关规划及评述111.4 编制动因14第二章发展优劣势分析152.1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152.2 村镇与产业现状分析152.3 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分析152.4 旅游资源分析152.5 总体评价18第三章旅游发展分析203.1 旅游发展背景分析203.2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13.3 旅游市场开拓22第四章发展方向与主导战略234.1 发展方向234.2 发展战略234.3 主题形象定位24第五章规划原则与期限255.1 规划依据255.2 规划原则265.3 规划期限27第六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276.1 规划区性质276.2 规划用地范围与规模276.3 风景区环境容量296.4 风景区游人容量336.5 床位与服务人员规模346.6 人口规模34第七章规划总体布局357.1 总体布局357.2 景区规划367.3 景点规划44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458.1 对外交通458.2 内部交通46第九章专项规划519.1 保护培育规划519.2 核心景区规划579.3 风景游赏规划589.4 典型景观规划639.5 游览设施规划689.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729.7 植被规划799.8 市政基础工程规划829.9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879.10 分期发展规划89第十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9110.1 土地资源与存在问题分析91 10.2 土地利用原则9210.3 土地利用分配92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9411.1积极影响9411.2消极影响9511.3规划措施95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95 12.1环境保护目的9512.2规划原则9612.3环境保护与生态分区9612.3规划协调措施9712.4生态保育措施9812.6水土保持措施9912.5环境保护措施99第十三章消防规划10013.1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00 13.2 消防安全布局10113.3 消防站规划10213.4 消防通信10313.5 消防通道规划10313.6 近期建设与投资预算103第十四章防灾规划10314.1 防灾体系建设10314.2 防洪规划10414.3 抗震规划10414.4 地质灾害防治10514.5 病虫害防治107第十五章规划政策与实施措施107 15.1 宣传措施10715.2 技术措施10715.3 经济措施10815.4 政策措施10815.5 管理措施109第一章区位与发展背景1.1 区位关系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介于北纬107.10度—107.25度、东经29.54度---30.5度之间,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

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

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公里,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公里。

长江黄金水道在长寿区境内长20.9公里,长寿湖风景区是国际旅游热线三峡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节点,是“长江三峡游”在内陆的延伸。

1.2 现状概况1.2.1 自然及资源条件1、地质地貌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

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冲击土、黄泥土等。

2、气象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气温: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降雨量:因受长寿湖和黄草山影响,风景区内年降水量高于长寿区内其它地区,为1123.8mm。

降水多集中在下半年,占全年的75%;冬半年(11月至4月)雨量较少,常年降水占全年的25%。

日照:风景区内日照时数为1245.1h,以夏季时8月份光照最充足,常年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35h;以初春3月和秋季10-11月份最少,一般在100h以下。

霜雪:风景区内四季温暖,少有积雪天气,常年平均无霜期为331天。

3、水文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

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

龙溪河全长170公里,流域面积为3348公里。

水面积为8869.9亩,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公里,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公里,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

其中长寿湖所在的狮子滩龙溪河段共有30公里,其间有大小石滩落差50余米。

4、土壤长寿湖风景区主要以农业和渔业生产为主,环境污染少;风景区内人多地少,土地垦殖系数高,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毁林开荒,破坏地貌的现象时有发生;风景区内植被覆盖度较低,景观效果较为欠缺。

往年湖区水体因长期受上游排放的工业污水和湖区内网拦养鱼的影响,水质负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近年通过污染整治水质有所好转。

5、植被风景区内植被以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水杉、银杏、越桂、沙田釉和夏橙等。

6、动物风景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各种动物的繁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

动物主要以亲水动物为主,数目种类繁多。

据鸟类保护部门统计风景区内共有各种鸟类33属、42种,其中水禽有28种,数量达到15600余只。

湖区有四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头鸭、凤头鸭、斑嘴鸭、秋莎鸭等四种,此外还有天鹅、野鸳鸯等珍惜鸟类。

1.2.2 历史沿革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水库坝高51米,坝长1399.5米,坝顶宽8米,设有3座副坝。

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1958年,农垦部门进驻库区成立长寿湖渔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和水果栽培,后长寿湖渔场更名为长寿湖联合企业公司:1972年引进夏橙,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夏橙生产基地。

1985年长寿区正式成立长寿湖镇行政建制,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风景区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1997年更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1.2.3 社会经济长寿湖所在地长寿区属于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9个区县之一,地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结合部,是重庆主城区通往三峡库区的必经交通要地,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重庆直辖以来,长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撤县建区,经济发展正逐步向都市发达经济圈迈进。

长寿湖风景区经济结构主要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

渔业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湖区每年渔业产量约5000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长寿湖农业生产以及在重庆市日常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往年高峰期长寿湖所产鱼数量约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70%。

近年来虽有所降低,但仍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45%左右。

湖区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夏橙生产基地,已形成3000亩生产规模,年产夏橙达到160万吨。

随着旅游业异军突起,风景区经济结构发展较大变化,湖区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网箱养鱼得以控制,渔业生产规模不断下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风景区内新兴主导产业。

据统计风景区2001年共接待游客19万人,2004年预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首次超过了渔业生产的收入。

1.2.4 空间支撑条件1、交通条件长寿区是重庆市都市经济圈通往三峡库区的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境内县有公路、水路等主要运输方式。

高速公路有渝长、长万、长涪三条,全区公路里程按国、省、县、乡道统计共597.74公里。

水路主要指长江,境内流长20.9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