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曹紫英
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
•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作为一个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基础特别薄弱。
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呢?冷冉情知教学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教会学生预习
冷冉认为“要使学生学会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我就先从培养预习习惯入手。
预习是听好课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又能及时地发现新课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听好新课,高效率地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怎样教会学生预习呢?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这可以帮助自己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并能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
第二步要学会看例题,了解化学信息、提出化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第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就能了解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能查阅资料拓展对知识的了解。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量增大,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后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更多的预习方法:
读:课本是学习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读,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边读边想,想书中是根据什么来写的。
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上课认真揣摩这些重点的问题。
想:预习要讲究方法,不要死记硬背,这记不劳,应该充分理解这些基础,要注意它的思考过程,弄清来龙去脉。
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做:冷冉在教会学生学习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
”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一课。
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把这些预习方法做以总结,就是:
(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做标记。
(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以后,还可以让学生写预习笔记:“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我会解决什么问题,我的疑问是什么”,通过预习的四步骤,把所讲的、所标注的内容都写到预习笔记中,对不懂的地方,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
二、教会学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冷冉先生认为“教会学生学习”包括“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
”能坚持每天阅读,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习惯。
读书学习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身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这种快乐和享受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很无奈、很劳累、很痛苦的事情。
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一种必须尽的义务。
但是,这些学生读起课外书却津津有味,这就是兴趣。
这种乐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格言警句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有人把读书狭义地理解为读语文书,这是片面的,语文书要读,数学书也要读,更要读相关的课外书籍报刊,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在读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在读书中学会想象,创新,拓展延伸。
有的课文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教师应必须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向课外延伸,促使知识向能力迁移。
三、教会学生听课
冷冉情知教学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
”这些方法的获得,则依赖于课堂学习。
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倾听同伴的发言和讨论,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结构。
只有认真听,才能找到与别人交流的切入点。
其次,应该带着问题专心听讲。
学生有了充分的预习,就是为学习新课做的准备。
在预习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听课效果。
例如《认识时间》,怎样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重点讲了学生预习中搞不清的内容,所以使他们越听越专心,越听越有劲,再加上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上课效果倍增。
再次,上课时还要积极思考问题,大胆举手发言。
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向老师请教。
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独特见解,敢于一题多解,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求异。
在课堂是我发现溜号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长时间处于思维的静止状态,他们没有积极思考问题,不参与讨论,时间一长,难免不走神。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就不会溜号了。
此外,还要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手脑并用。
上好化学课,必须认真做好堂上练习,“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化学概念是通过做题来巩固的。
电
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经过反复练习之后,熟练度、准确度明显提高,也理解了对常见物质的理解。
四、教会学生“学”与“习”统一起来
冷冉情知教学理论认为的“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性学习,即反思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如何学到的,以及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等。
教师只能给学生讲懂,却不能给学生讲会。
学生学得怎么样,自己有时说不准,只有把“学”与“习”统一起来,才能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形成一定的能力,学生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发现不足,不断进行调整。
教师上课一定要精讲多练,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后,必须随堂组织、指导学生尽快有效地练习,在“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课堂的“习”是多方面的。
学语文时,让学生快速阅读是“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话是“习”,让学生积累词语是“习”,让学生复述是“习”。
学生正是在许许多多“习”的过程中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听、说、读、写、评的能力,达到了“会”这一目的的。
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设计分层次练习,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不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训练,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会激发学生“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自我反思,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
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学习者”总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概念、信仰和习惯进入学校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所学内容和解释方式的理解;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方式,影响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观念。
不管教师如何教学生,他们的知识都是基于原有的学习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我没想要教,而他们却学会了”。
教师需要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理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