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人均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复苏成功29例,心源性猝死6例。

结论加强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心律失常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群。

其病因多数是病理性的,但亦可见生理性的。

发作时经心电图检查确诊。

正常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产生基本上有规律的收缩,其收缩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并以一定顺序经由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将冲动传导至心房与心室。

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导致心律失常。

针对此病的特点,要细心周到的护理。

一、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病人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30~79岁,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预激综合征8例,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2例,
二、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1.询问心律失常患者有哪些不适,如心悸、乏力、胸闷、头晕、晕厥等,并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犯病前有无诱因,如过度紧张、劳累,或生气着急等,犯病时及犯病后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影响。

2.定期测量心率和心律,学会判断是否存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心律不齐。

患者存在房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需两位护士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以观察脉短绌情况,脉短绌次数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好转,或使用洋地黄维持量较合适。

此外,还要观察神志状态、血压、呼吸频率。

3.心电图检查是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鉴别心律失常病情变化的最主要手段,护士应学会使用心电图机,当病人突然发作心律失常时,应会及时描记心电图,并在心电图记录单标明日期和时间。

4.进行连续心电监测的患者,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及其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

当病人出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RonT现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心电监测连续时间过长,电极贴敷处会损伤病人皮肤,故应每24小时用温水擦拭电极处皮肤,若皮肤发红、发痒,应更换贴敷部位。

2.2对患者发生较严重心律失常的护理
当患者感觉心悸、乏力、胸闷、头晕时。

护士要订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以减少心肌耗氧及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判断呼吸困难的程度,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浓度35%~50%持续吸氧。

迅速开放静脉,为抢救用药做好准备。

备好抢救药品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突然发生室扑或室颤病人,应立即给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并同时呼叫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静脉滴注药物,注意点滴速度,观察药物作用及副作用。

用药期间严密
监测心电图、血压,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

并注意患者意识的变化。

焦虑、恐惧与担心可导致死亡及心律失常。

对患者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详细进行记录,测量脉率时注意脉律,同时测心率和心律,观察患者有无缺氧所致的思维紊乱、意识障碍;并做好用药的护理,医护人员应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尽量多陪伴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以消除恐惧不安情绪。

允许并倾听患者表达对死亡的恐惧,还要劝说家属保持安静,以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刺激。

在做各项检查、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目的,让患者明白医护人员正积极采取措施,使患者建立病情会好转的信念。

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可给予镇静剂。

奎尼丁、普罗帕酮等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3恢复期的护理
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如无明显并发症,这期间可称为恢复期。

这期间的护理主要是令患者开始下床,逐渐增加活动量,直至每天可下床平步缓慢行走1~2小时,以不产生气短、心前区不适为度。

帮助患者在精神与心理上逐渐适应正常状态,
2.3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虽已相对较稳定,但仍存在消极的心理反应。

死亡恐怖感已减轻,但担心复发等不安情绪仍存在,特别关注各项检查的结果。

家庭负担重,表现为食欲不振、意志消沉。

有的患者,急于恢复,表现为喜怒无常、求愈心切。

还有的患者,依赖心理较重。

表现为过分谨小慎微,生活不愿自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