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磨课”活动实施方案为深化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按照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各学校在“抓规范创特色,抓内涵促发展”的同时,以学科组为单位大力开展“磨课活动”,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开发区《教学及管理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根本,开展磨课教研活动,让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促进听课者与授课者以及备课参与人员的多向交流与互动,确保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参加人员全体任课教师三、时间安排及活动方式每学期的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为“磨课”活动时间。
先以教研组集体活动,然后与学校、联校公开课、优质课等评比活动相结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观摩活动。
四、磨课步骤与要求(一)学习与宣传发动1、认识磨课。
什么是磨课?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
通俗地说是教师用心思考、深入探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一堂课,就是把一节普通的常规课打造成一节优质精品课的过程;是聚焦课堂、观摩课堂、反思教学、提升技能的过程。
磨课的形式一般采用“多人一课”式磨课活动。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它磨出的是对理念的不断更新,磨出的是对教材的深度把握,磨出的是对设计的不断优化,磨出的是对生成的灵活引导;磨课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课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掌握重点。
“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文本?“磨环节”——怎样设计教学活动?“磨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磨细节”——该设计什么问题,如何反馈?在这“五磨”中,磨教材是关键,因为教材可以上通目标,下达学生。
3、研究方法。
确定磨课内容,制订个人磨课计划,按照本教研组的活动计划,有条不紊地参加“磨课”教研活动;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教育信息材料,多方面收集与“磨课”课题教学密切相关的资料,吸取精华和教训,完善备课;“磨课”时各环节都要进行精心准备,在观课中进行反思,积极听取教研组内老师的意见,调整设计,实现在“磨课”中成长。
4、教研组负责安排具体磨课时间和人员顺序表。
5、磨课方式。
个体带动群体式。
教研组的教师们“捆绑”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为一堂好课的诞生出谋划策。
每一轮课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主题引领研讨式。
学期初,各教研组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关主题,作为一学期磨课活动的主题。
(二)操作与实践阶段1、磨学。
选定课题,确定方法:教师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集体研讨,制作流程:从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方法的预设等方面反复斟酌,教研组确定一位重点备课和执教教师,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达成共识。
执教老师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稿。
组内研讨,确定流程:向教研组提交授课流程,教研组全体审核、决定方案。
2、实践。
(1)试讲。
教师按照自身经验和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出来的的教案进行第一次上课。
(2)听课。
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
(3)评课。
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
评课时教师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
授课人反思教学、经验交流、教研组长专题辅导,做会议总结。
(4)集体总结反思。
写教学随笔。
(5)深化。
结合教研组意见,再次精心修改教案,完善教学思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等反复磨课。
磨课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更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让老师在磨课的过程中激发碰撞思维、创新的火花,做一个真正的“集大成者”。
(三)、总结与成果展示1、开展“同课异构”交流互动。
2、评析。
3、总结4、编订课例、案例反思、论文等教研材料。
五、具体措施1、成立组织。
组长业务校长组员各学科组长2、组织纪律。
参加磨课人要以积极地心态面对,积极主动地完成流程制作、讲课、听评课等任务,做好记录.3、经常反思。
通过磨课了解校情、教情、学情,准确把握课改动态,捕捉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思教学,总结经验。
4、加强检查。
学校进行常规检查,检查教案、听课记录和反思材料、教研活动情况;每次检查后进行记录、汇总和反馈。
注:以吴正宪老师带的专家团队磨课流程为范本本流程呈现的是网上磨课,请各单位把“教案发到网上”环节换成打印出来分发给研究团队所有成员,在教案上设计出修改建议板块,请团队各位成员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注意所有过程性材料的呈现和留存,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磨课材料。
【研究主题】如何让“数学好玩”---聚焦”认知冲突”策略研究【课例】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责任人】李玲【执教人】李玲负责制定磨课计划,组织课例打磨的实施全过程;提交原始教学设计;根据集体研讨的意见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上课并整理教学实录;组织观课、议课;根据议课的情况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协调专家、名师给予充分指导,群组其他成员及时参与研讨;收集备课、研讨、观课、上课、议课、反思、总结等过程性材料,撰写课堂教学总结和磨课总结,并及时上网。
【指导专家和名师】吴正宪、康武、张丹、郑庆全、李红婷、赵国防、姚宗岭、孙颖、魏瑞霞【协作研究团队】范丽娟、王岩、鲁吉东、袁彩霞、李守祥、杜敏、安军莉、姜丽丽、曲振华、宋春芝、孙崑茜、辛君清、杨瑞玉【本专题研究内容和目标】1.“数学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学科,是一个‘好玩’的学科”(陈省身)。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理解“数学好玩”的内涵与意义,坚定“数学好玩“的教育信念?2、聚焦“认知冲突”教学策略,深入理解“认知冲突”的内涵,进一步研究设计“认知冲突”的有效策略,更好落实以学论教,打造“数学好玩”的生本课堂。
【“认知冲突”就是新知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
没有一个数学老师不期待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能积极的思考,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那么设计“认知冲突”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尊重学生认知,不回避甚至深入挖掘学生的认知冲突,巧妙设计,将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巧妙结合,将模糊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数学认知,逐步规范化、数学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浪花,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思考情趣。
这种策略很值得我们在备课中深入研究,以更好地落实“以学论教”,打造“数学好玩”的生本课堂。
】打磨流程及时间安排】【保障措施】1.在专家指导下,深刻挖掘核心研讨内容的内涵,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2.加强与本校老师、各级名师和各级专家的沟通,寻求支持。
3.团结团队成员,及时在网上交流研讨。
4.发动圈子成员,加强互动,及时反馈,打磨高质量的课例。
5.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
专题“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好玩’”磨课计划(2010年8月制定,12月3日修改)一、专题名称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好玩”二、课题内容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三、开发团队康武、张丹、郑庆全、李玲、赵国防、孙颖、魏瑞霞、姚宗岭、刘万元四、协作研究成员辛君清安军莉杨瑞玉曲振华蒋丽丽张红孙崑茜李守祥王岩范丽娟袁彩霞鲁吉东杜敏五、责任人李玲六、执教人李玲七、本专题研究目标1.引导教师关注学科特点,了解数学的理趣、智趣,树立“让数学好玩”的数学教育信念。
2.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能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认知,将模糊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生活中的数学认知,逐步规范化、数学化,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好玩”。
3.通过课例打磨过程引领教师进一步探讨教学中如何实现“数学好玩”,从而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八:工作措施:1.在专家指导下,深刻挖掘核心研讨内容的内涵,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2.加强与本校老师、各级名师和各级专家的沟通,寻求支持。
3.团结团队成员,及时在网上交流研讨。
4.发动圈子成员,加强互动,及时反馈,打磨高质量的课例。
5.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
九、工作条件教材,相关书籍、资料,电脑,网络,团队成员的互助。
十、时间安排8.30召开团队人员调度会,分工投入工作9.14执教教师李玲说课,团队成员评课10.12在群组成员意见基础上,李玲修改教学设计。
10.20 第一次磨课,(用三年级学生,他们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磨课不成功)联系学校网管录像。
根据教学实录,群组成员分工提出修改意见。
将总结发到网上,邀请专家及群组成员对整个打磨过程进行指导。
10.23 ---11.3 根据栏目的设置,增加”让数学好玩“的相关内容,并多次修改教学设计。
11.4 第二次磨课,尝试做课堂观察。
(用二年级学生,学生的现状是刚学习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还没学完,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用补课的方式来解决。
(磨课呈现基本环节,没有体现设计意图)11.19 根据11月4日活动内容,再次修改教学设计,补充网上研讨内容。
11.29 观课研讨,确定观课点,制作观课量化表.12.1日再次磨课,并上传材料。
(此次磨课,二年级学生,此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表内除法“的学习尚未结束,试商对于学生来讲不熟练,依然有一定难度,补充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磨课呈现基本环节,没有体现设计意图,磨课不成功)12.10 外出磨课,(使用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磨课、观课)修改完善脚本,发给专家修订。
(在赵国防l老师以及潘南小学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磨课很有实效性,观课团队根据课堂上的情况,对教学预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2.17最后一次磨课,(使用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磨课、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