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去年十一长假之后正式开始了我的复习考博历程,现总结一下供日后考博人大的学弟学妹们参考。
1、人大很公平。
说这句话是相比其他省市的其他学校,因为本人参加了不止人大这一个学校的考试。
如果你的初试是第一名,人大是一定会要你的(除非有很明显的缺陷),人大非常重视初试排名,所以你的一切努力重点都应该放在初试上,考出好成绩才是王道。
2、关于导师。
完全不必要为不认识导师担心,但最好得到所报导师的邮箱地址,向导师介绍下自己并表示出敬意是很有必要的。
3、关于专业课的复习。
高鸿业的教材是基础,所谓基础就是必须打牢的东西,里面的概念公式模型必须熟记于心。
之后我看的是多恩布什的中宏和平狄克的中微,因为人大不指定教材,所以看这两本书是作为扩展知识面的补充,同时把里面觉得生疏难懂的地方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用心地看。
我看这两本书会觉得很吃力,因为内容多而且翻译得很难懂,但一定要坚持下来,多看就懂了,实在不行还可以百度一下帮助理解。
最后就是看金圣才的《考博专业课真题与难题详解》(宏、微两本),超级有用。
在你之前已经复习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看,你就明白答题的整个过程了。
回答最好图文并茂,要详细并且有条理,最好可以结合实事。
这两本我看了不止五遍,最后达到了看每道题目都有话可说,有理可依就够了。
专业课的复习还有两点要始终贯彻的,一个是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揣测,你会发现一定的规律(真题在经济学院可以买到,30元一本,经院各个专业都有,好便宜。
但不能邮购,可以找在京的朋友帮忙),另一个是论文资料的阅读,尤其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一些当代热点的文章都是需要认真关注的。
4、关于英语的复习。
这一点来说我的教训大于经验。
复习的时候找了太多各个学校的真题,以至于到最后要考的那几个学校的题都没做完。
建议考人大的朋友先把人大历年的试题找全,再下几份近些年北大的、北师大等偏文科院校的真题一同拿来做(只做同种题型就好)。
重点把词汇、阅读和翻译里面的生词记下来,平时可以不背单词书,背好这些单词更有针对性。
通过比较可以看得出,人大近几年的英语变化非常之大,之前的单词很吓人的,阅读量也很足,到了07年突然越来越容易了,甚至不一定有四级的难度。
(可惜在考试前一天我才发现这个变化)所以复习也要与时具进,不要总是纠结于一些很难很怪的词汇和翻译,要训练自己的准确度和速度。
最后写作就背模板好了,无非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比较,不过要多看些文章自己总结得比较好,省得和别人撞衫了就不太好收场了。
好了,就先写这么多吧。
希望各位一切顺利,考试成功。
这是个辛苦和漫长的过程,而且比起考研的庞大队伍,我们比较孤独。
不过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加油吧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518973&page=1今年考博终于尘埃落定,我报考了南开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都以初试和复试第一的成绩顺利过关,现在两所学校的调档函和录取结果已经出来。
回顾考博之路,写下一些感触和所谓的经验供大家借鉴,以期后来人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我本身是经济学科,同时也是应届的,所以我以应届经济专业为例。
一、选择学校。
对于应届生来说,选择学校很重要,因为应届生没有工作,日后是要靠博士学位为自己谋得安身立命之所,所以我们暂且把理想和报效祖国搁置一边,当然,这些都是日后一定要做的事情。
一般来说传统的名校是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而且导师也大都抱着欢迎的态度同意报考,我先后准备报考过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也和一些导师接触过,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欢迎报考的,但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除外的,这儿写出来只是想让后来人少走一些弯路,没有别的意思,也请工大的朋友们见谅。
后来经过打听知道有两个原因,第一,哈工大已经实行了导师负责博士生培养费制度,也就是说导师为博士拿钱,所以博导基本不愿意要应届生,而想要高校在职的老师,这样可以不用出钱。
第二,工大有点排外倾向,特别是对于不如工大的学校的学生来说。
我在考博之前看过一些言论说考博很黑,考第一也不一定能上,这给了我一些压力。
但是在我考完之后,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无论是南开还是中央财经,最终的结果都是按照初试成绩排名先后录取,而且经过跟一些报考同一个博导的朋友聊天后发现,其实他们也基本不认识导师。
特别是南开大学,信息基本完全公开,导师报考人数,他们的初试成绩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虽然因为很多原因,我最终没有选择南开大学,但是我还是对南开大学充满了感激和尊重。
二、选择和联系导师选择导师太重要了,因为博士导师有权利决定你能不能毕业,什么时候毕业。
我之所以最终没有去南开和报考导师也有关系,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所以在选择报考导师之前一定要托老师、同学、朋友打听清楚这位老师的为人、做学问是怎样的,或者上网查一下相关信息。
当然如果没有认识的人的话,就要选择带了了多年博士的博导,因为这可能说明他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有老师打电话推荐那更好了,没有的话,一般在学校的网页上可以找到博导的联系方式,或者打电话到招生办公室或博导所在的系里要。
第一次联系最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写一封简单的邮件,如果导师很快回复,那你可以视情况继续联系,如果没有回复,也不要气馁,有可能是导师不用这个邮箱了,再换别的联系方式,并且在联系上后说明你已经给他发过邮件,这样不会显得冒昧,直到博导有个明确的态度为止。
写信可以简单一些,例如这种思路:“尊敬的某某教授,我叫某某,是某某学校,某某专业,某时毕业,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希望能读您的博士。
想咨询一下报考您的博士应该注意的问题,期待着您的回复”。
得到的回答有可能是:第一种,欢迎报考,并说一些注意事项;第二种,名额已满;第三种,可以报考,但不一定要你。
第一种可能比较公平,你可以放心报考;第二种,压根就不用报了;第三种的意思是你可以报考,但我这里有内定名额,如果内定名额的人上不了线,就要你,如果上了线,你考第一也不要你。
这些可都是我血的经验啊。
呵呵三、参考书目以前,一般学校都会给出参考书目,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著作层出不穷,很多学校已经不给参考书目了,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思路。
第一,如果考西方经济学的话,一本范立安的现代观点,一本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再加上高鸿业的第四版已经基本差不多了。
如果还想踢一下分的话,可以再加上范立安的高级微观和罗默的高级宏观提升一下层次。
我想着重强调一下高鸿业老先生的西方经济学,很多人说太简单,确实是简单,但却很系统,非常适合用来备考。
第二,可以搜集一下你报考学校前几年的参考书目,因为出题的还是那几个老师,他的思路还能变到哪儿去呢?可以看以前指定的参考书目。
另外经济学类较好的书,还有萨克斯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以上述书为主,同时辅助这几本书,一本书看不懂的地方,翻一下其他书是怎么说的,基本就弄懂了。
我想特别说明一点,对于译著,最好对照着英文原版来看,当遇到译著看不懂的地方,赶紧看英文版,十有八九是翻译的有问题。
这个问题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尤其明显。
四、复习方法单纯的看书是不行的,一定要做题,在做题和应用中牢记知识。
特别是报考有些学校的经济学博士,比如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武汉大学等。
上述书目都配有习题,而且都有相关解答书目问世。
五、心理因素考博成功的唯一的法宝就是坚持。
我工作的师姐对我说现在考博很好考,因为她认识的每个考博的人都考上了。
错!问题不在于好考,而在于坚持,我们都是成年人了,面临着生存、面临着诸多问题,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肯定都是全力以赴,能最终走进考场的人,是因为都坚持到了最后。
事实上,还有很多报考了但没走进考场的朋友们。
这儿,可以肯定地说一句,只要能最后走进考场,你基本就能成功了,当然,前提是来路你也确实很认真的努力了。
在我两年前考上硕士时,我曾经写过一篇考研经验总结,在里边详细地说了应不应该考研、具体的思路等很多事情。
但是现在,对于考博的朋友们,我不再多说了,我们都已经成熟了,对于自己的现实和未来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考研和考博有所不同,那就是考研时更多的是无知和盲从,而考博更多的是理智和选择。
但也有更多的共同点,共同的是这条路上同样充满了艰难、迷茫、劳累、折磨甚至绝望。
希望我写的内容能够帮上后来考博的朋友们,我们都是同路人,理应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也愿所有同路人,一路走来,顺顺利利。
考博经验谈1、难度不会很大,没必要象考硕士一样死扣书本,我觉得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很好地应用于该理论的解释世界,最为重要。
2、知识面广泛,经常能够阅读经济学前沿理论最好,或者看些文献综述、书评之类的东西都蛮好。
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经济理论,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取得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待突破,至少要有所了解。
3、在某一方面要专。
博士自然不是什么都懂的,考试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从自己最熟练的角度入手答题,既不失巧,也体现功底。
所以自己应该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能够集大成。
考博前与博导的联系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吧?个人认为,考博与考研还是不大一样的,博导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在考前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进行一些思想、学术的沟通是蛮好的。
不过,现在据说有些找导师的有些变味儿了,庸俗化了。
2自己的实力是一方面,但有时不免碰到撞车的事儿,有些博导比较好心,会告诉你,我这里已经有不少人报考了,竞争会比较激烈云云,(当然不排除潜台词是×××已经基本内定之类的,但为数较少,尤其是名头越大的院校越少不正之风,相反地方小学校比较容易出现重点培养本校老师,优先照顾之类的。
)我以前报考的导师甚至推荐我去报考另一个导师,当然我是下了决心执意要报考他的。
外地的路远的不一定亲自登门拜访,电话问候交流即可。
不过,时间安排可以稍早一点儿,至少在考前两三个月就联系,免得有些老板想避嫌,其实说实话,你从导师那里基本上套不出来什么对考试有价值的信息。
考博的道路都是一样的,扎实的复习,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良好的应考状态,再加上最后的一点点运气成分,成功其实不难。
我见过不少在考前突击三个月后顺利考上博士的,但我认为平时的知识积累更加重要。
试问我们读博士为了啥?为了文凭去找工作吗?我想大部分人还是想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掌握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与思路。
不排除部分在职博士为了以后的工作、仕途来镀金,但我觉得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博士来说很重要,否则你自己以后都觉得难为情,因为别人把你当博士,可你自己肚子里并没什么货色。
研一开始着手准备考博,很好!本专业的著述可以有目的地去阅读,经典的东西多读几遍没坏处。
给自己开列书单,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也许你自己的兴趣转到其它方向去了也未可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