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3种分离制备方法的比较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3种分离制备方法的比较

4 参考文献
[1]侯克东,卢世壁,张莉,等. 人脐带 Wharton 胶中间充质干细胞的 分离、培养与鉴定[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4( 33) : 375-378.
[2]尹富华,杨晓凤,黄胜男,等.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生物 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24( 2) : 75-77.
[3]张彦,黄平平.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 [J].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8,4( 5) : 39-42.
[4]吕璐璐,刘拥军,许贞书,等.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生物 学性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 2) : 99-104.
( 收稿日期: 2009-11-17,修回日期: 2010-06-03) ( 本文编辑: 陈维忠)
摘要: 目的 比较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脐带匀浆胶原酶消化法与改良胶原酶消化法制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MSCs) ,探讨一
种简便、快速、高质量的 CMSCs 制备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留取健康孕妇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获取
CMSCs,经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形态观察、细胞增殖能力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 CMSCs 免疫表型。结果 三种方法均制备
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3 体外诱导分化结果 成骨分化: 第 2 代脐带源 贴壁细胞成骨定向诱导 14 d,对照组细胞 von Kossa 染色未见黑色矿化物沉积,而诱导组则见细胞间布 满黑色颗粒,大小不均一,提示有矿化基质沉积。脂 肪分化: 第 2 代脐带源贴壁细胞脂肪定向诱导 14 d 后,对照组细胞油红 O 染色阴性,诱导组细胞可见 油红 O 染色呈强阳性,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浆中 含有脂肪空泡。
作者简介: 尹富华,1954 年生,女,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骨髓干细胞、脐带 MSC、CIK-DC 细胞的实验室研究。 通讯作者: 杨晓凤,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yxf463@ 126. com。
·414·
临床检验杂志 2010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6 期 Chin J Clin Lab Sci,Nov. 2010,Vol. 28,No. 6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主要试剂、仪器 UItraCULTURE 无血清培养 液( Lonza 公司,USA) ,Ⅳ型胶原酶、胰蛋白酶( Gibco BRL 公司) ,CO2 培养箱( 日本三洋公司) ,倒置显微 镜( Leica 公司,German) ,立式恒温振荡培养箱( 哈 尔滨 东 联 公 司 ) ,流 式 细 胞 仪 ( BD FACSCalibur FACS101) ,流式细胞术抗体( Pharmingen 公司) 。 1. 2 脐带的前期准备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脐 带取自足月剖宫产健康孕妇,并且孕妇 HBV 抗原、 抗 HCV 抗 体、抗 HIV 抗 体、抗 梅 毒 螺 旋 体 抗 体、 ALT、支原体、抗巨细胞病毒抗体等检测均阴性。无 菌条件下采集脐带后送往实验室,如不能立即制备 应将脐带置保存液内于 4 ℃ 冰箱存放,且不得超过 6 h。 1. 3 CMSCs 的制备方法 ( 1) 组织块贴壁培养法 见参考文献[1]。( 2) 脐带匀浆胶原酶消化法见参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制备方法
中图分类号: R394. 26
文献标识码: A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 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羊膜液、胎盘、脐带血 及脐带组织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CMSCs) 是存 在于脐带华尔通胶( Wharton' s jelly) 和血管周围组 织中的一种干细胞,来源广泛,便于取材,在体外易 于分离扩增。我们应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脐带匀 浆胶原酶消化法与改良胶原酶消化法 3 种方法制备 人 CMSCs 并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一种简便快速高质 量的 CMSCs 制备方法。
出 CMSCs,但改良胶原酶消化法贴壁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大量的 CMSCs。细胞免疫表型: 高表达 CD90、CD105、CD73、
CD29、CD44; 极低表达 CD45、CD34、CD14、CD19、HLA-DR。结论 改良胶原酶消化法可以快速分离脐带华尔通胶( Wharton' s
jelly) 中 CMSCs,且细胞迅速贴壁生长 3 ~ 5 d 即可传代,是一种简便快速易行的 CMSCs 制备方法。
2 结果
2. 1 CMSCs 的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2. 1. 1 组织块贴壁培养法 原代培养 7 ~ 15 d,组 织块间隙可见散在分布的长条梭状细胞。经去组织 块换液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几个或几十个贴壁生 长的 细 胞,呈 长 梭 形 或 扁 平 状,细 胞 形 态 与 骨 髓 MSC 相似。继续培养 10 ~ 15 d,可达到 80% 融合, 从组织块接种到 80% 融合,约需 4 ~ 5 周。 2. 1. 2 脐带匀浆胶原酶消化法 原代培养 3 d 左 右时,贴壁细胞形成集落,多数为长梭形或扁平形的 成纤维样细胞,少数为多突起的星形细胞,细胞有折 光性,核仁明显; 细胞增殖能力旺盛,经 7 ~ 10 d 即可 达到 80% ~ 90% 融合。 2. 1. 3 改良胶原酶消化法 原代培养 1 ~ 2 d,倒置显 微镜下即可看到贴壁细胞呈散在分布,为长梭状或扁 平形细胞,少数为多突起的星形细胞,细胞有折光性, 核仁明显; 3 ~ 5 d 即可达到 80% ~ 90% 融合。用 2. 5 g / L 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多数呈旋涡状生长。从原代 种植到 80% ~ 90% 融合需 3 ~ 5 d。 2. 2 免疫表型检测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MSCs 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呈高表达; 而造血干细胞相关的 细胞 表 面 标 志 极 低 表 达。高 表 达 的 表 面 标 志 为 CD105 ( 99. 7% ) ,CD90 ( 99. 5% ) ,CD73 ( 99. 9% ) , CD29( 99. 8% ) ,CD44( 94. 2% ) ; 极低表达的表面标 志为 CD34( 0. 4% ) ,CD45 ( 0. 6% ) ,CD19 ( 0. 5% ) , CD14( 0. 6% ) ,CD19 ( 0. 5% ) ,HLA-DR( 0. 6% ) 。3 种试验方法培养的 MSCs 表面标志检测结果未见明 显差别。 2. 3 细胞增殖能力 选择原代培养及第 2、4、6 代 的生长曲线进行观察。传代后静止期约 24 h,至 16 代细胞仍保持相似的细胞倍增时间。2 ~ 3 d 进入 对数生长期,持续 3 ~ 4 d 后逐渐进入平台期,7 ~ 8 d 后生长缓慢。原代、2、4、6 代间细胞数间的差异无
次。第 14 d 用油红 O 染色,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脂 肪滴的形成。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 细胞以每孔 2 × 104 接种于 T-25 cm2 塑料培养瓶和 6 孔板,诱导 分化体系为含 1. 0 × 10 - 8 mol / L 地 塞 米 松、2. 0 × 10 - 4 mol / L 抗坏血酸、7. 0 × 10 - 3 mol / L β-磷酸甘油 的 IMDM 培养基,每 3 d 半量换液 1 次。第 14 d 用 von Kossa 染色检测钙化基质沉淀。
3 讨论
脐带属于胎儿分娩后的废弃物,组织来源广泛, 无伦理学限制[3],其中的 MSCs 较原始且分化能力 强,也降低了移植后受体的排斥反应。脐带经制备 处理后可获得大量的 MSCs,其具有与骨髓 MSCs 极 为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特性。近来资料显示,从 脐带不同组织( 包括脐带静脉内皮和内皮下层,华 尔通胶及血管及其周围组织) 中可分离得到 MSCs。 有研究者[4] 曾 采 用 内 皮 消 化 的 方 法 从 脐 带 中 分 离 MSCs,70% 标本不能得到可多次传代的 MSCs,原因 可能是内皮消化法只能得到脐带内皮和内皮下的 MSCs,细胞数量较少。本组实验对脐带制备方法进 行了改进: 将华尔通胶剪碎直接贴壁; 将脐带全部组 织匀浆处理后进行胶原酶消化改为将剪碎的华尔通 胶置于Ⅳ型胶原酶中振荡消化,取消胰蛋白酶消化 步骤,过 滤 后 将 收 集 的 MSCs 单 个 细 胞 直 接 加 入 UItraCULTURE 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改良胶原酶 消化改进了获取 MSCs 的方式,是一种增殖能力强、 简便易行、可快速获得大量 CMSCs 的制备方法。
考文献[2]。( 3) 改良胶原酶消化法: 去羊膜,取华 尔通胶,剪碎成 0. 5 ~ 1. 5 mm3 的组织块,加入Ⅳ型 胶原酶( 1. 0 g / L) ,置 37 ℃ 恒温振荡培养箱振荡消 化 3 h 后,用 80 目滤网过滤,将滤过的细胞悬液离 心洗涤。用 UItraCULTURE 无 血 清 培 养 液 混 匀 细 胞,以 1. 0 × 105 / cm2 接种于 T-75 cm2 培养瓶中,置 37 ℃ 、饱和湿度、5% CO2 培养箱中培养。3 种方法 制备的细胞贴壁后,每隔 3 ~ 4 d 换液。融合至 80% ~ 90% 传代培养,加入 2. 5 g / L 胰酶( 含 EDTA) 消 化,按 1∶ 2 或 1∶ 3 传代至 T 175 cm2 培养瓶中。 1. 4 细胞表面分子标志检测 收集 107 个培养 3 ~ 4 d 的第 3、4 代成纤维样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分别加 入 抗 人 CD34-PE、CD45-FITC、CD105-PE、CD90FITC、CD73-PE、CD29-PE、CD44-FITC、CD14-PE、 CD19-FITC、HLA-Drpercp-A 等各 5 μl,鼠 IgG1 为阴 性对照。4 ℃ 反应 3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 1. 5 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 分别取原代、2、4、6 代 成纤维样细胞,加入 UItraCULTURE 无血清培养液 制成细胞悬液,以 1 × 105 / ml 的密度接种于 6 孔板 内。第 3 d 起,每隔 1 d 消化并细胞计数,根据细胞 数量绘制曲线。 1. 6 体外诱导分化 以不加诱导剂的培养液培养 的细胞为阴性对照。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细胞以 每孔 2 × 104 接种 T-25 cm2 塑料培养瓶和 6 孔板,诱 导分化体系为含 10% FCS、10 - 6 mol / L 地塞米松、 100 μg / ml 1-甲 基-3-异 丁 基-黄 嘌 呤 ( IBMX ) 、50 μg / ml抗坏血酸的IMDM培养基。每 3 d 半量换液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