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秘诀探讨
发表时间:2013-09-06T11:33:27.8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7月总第124期供稿作者:孙幸昌[导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地观察体验积累生活,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
孙幸昌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泰光小学370200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大课题。
在读写听说四项语文基本能力中,写作是极其重要的。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
据调查,作文如此重要,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普遍存有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难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生活单调,缺乏丰富的观察和积累;尤其书读得少,课外书,在家在校都在被禁之列,并且,课余时间也早被题海灌满了。
这样,就
断了学生作文的源,也大大影响了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
另一方面: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缺“米”少“柴”的主要症结,一味在“如何写”上作文章。
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多读是写好作文的秘诀。
一、强化心智,有话想说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地观察体验积累生活,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
根据学生的实际,最需要的则是阅读,而且是多读。
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而且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在阅读和作文两者之间,阅读自然也是作文的基础。
语文教学总是以阅读课本为基本教材,阅读教学事实上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但是,这种阅读量极其有限,并且是被动的,效果不好。
实践证明,学生作文写得好的,一定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课外书读得多的,绝大多数作文写得好。
书读得越多,文写得越好。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茅盾说:“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的创作的准备的。
”作家们的实践更说明这一点。
白居易读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既是对书面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又是对书面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还是对书面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转化为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二、强化认知,有话可说
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
亲身的实践是直接地了解和体验生活,阅读则是间接地了解和体验。
学生的年龄、阅历、生活方式等决定了他们直接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肤浅的;阅读则可补此不足,书是各种各样的人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的反映,是作者生活的积淀,智慧的精华。
多读对生活的了解是无限的、深刻的。
作文必备的材料浩如烟海,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有足够的“仓储”,多读是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
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大量积累,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底蕴。
这是创造、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读就无法丰富头脑,受其浸润,推陈出新。
只有多读,才会较好地解决作文的信息输入,从而“有话可说”。
三、强化情感,有话要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机。
情感具有感染性,即“交流——共鸣——动情”。
阅读不是读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对话、碰撞的过程,这种交流自然会使读者“共鸣、动情”。
教材所传达的信息多是同一体系、同一标准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必然会接触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理论、多样的认识,它们之间的不同乃至对立,就很容易在读者心灵中产生强烈的碰撞,不由得不去思考、不去评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
教材阅读学生是被动的,而课外阅读学生是主动的,是选取那些自己想读或愿读的内容来读,教材所传达的信息是相对老化的,相对熟悉的,课外的大量阅读则大多是新颖的、陌生的;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能考虑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共性,而课外阅读,则主要依据学生自己的个性心理。
因而,课外的大量阅读,就使学生产生了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强化了刺激。
布鲁纳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总之,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大大加强信息的传导、碰撞,从而更好地激疑、反馈,共振、共鸣,思维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必然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
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
”只有多读,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有话要说”。
四、强化思维,有话会说
作文实质上是个思维问题。
叶圣陶指出:“文章写不通,主要由于没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
”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物化。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学生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
大量的阅读,广泛地接触前人、他人的思维成果,充分接受理性的洗礼,正是这一心理发展过程的需要,同时,反过来对这一心理发展过程又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容易做到“想通”,从而“写通”。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么写我说不明白,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
”对于书面语的运用,首先是思维问题,然后是书面语的语感和语言规律的养成与把握问题。
学习文章做法之类,其作用远不如阅读作品来得切实有效,因为语感是习得的,文字技巧的获得也需要足够的量的积累。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培养和获得语感,熟悉掌握语言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只有多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写作思维,并使他们获得、掌握书面语的语感和语言规律,从而“有话会说”。
文章要写得好,一定要读得多。
就写论写,捉襟见肘,是下策;以读促写,天地广阔,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