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36程门立雪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纪凌教学目标:1、在课文语境中识记8个生字,随文理解“尽快”、“心疼”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3、边读边想,理解成语“程门立雪”的意思。

4、懂得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两分钟准备:交流成语)一、揭示课题,引入故事。

1、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成语。

每个成语简洁而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中国人对成语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无论是吟诗作对还是朋友之间的闲谈,都会说上那么几句成语,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和一个成语有关。

板书:程门立雪指名读。

2、“程门立雪”是成语,也是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思考:“程门立雪”的意思,用一句话简单说说。

2、学生交流,师板书: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

3、学习生字“杨”,介绍程老师。

(程颐老师,他是我国宋朝时期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师:读文章、写文章,题目很重要,这篇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大致内容。

4、再看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中还有些什么内容没说清楚?少了什么?(为什么去?为什么站在雪地里?在雪地里干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了解的内容。

三、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2小节1、指名读第2节,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2、指名交流问题,随机理解词语“尽快”(板书:尽快弄清问题)3、(出示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

)师引读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杨时和同学——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就是为了——(板书:冒雪请教)4、你觉得他们怎样?(板书:爱学习)5、齐读第2节。

(二)学习第3小节1、引读第3节,师生合作读。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忽然听见——,就悄悄地对同学说——2、看老师圈一个词。

(老师圈划“悄悄”)为什么要圈这个词呢?请你读读杨时的话想一想。

生交流。

(师:等一会儿的意思是——等到老师醒来)指导读杨时的话。

做上动作悄悄地对你的同学说。

3、为了不打扰老师才这么悄悄说的呀。

自己读下一句话,看看还有哪些词也要圈出来。

默默——不出声,在心里背静静——耐心、真心板书:等待(待的部首是双人旁。

)好好读读这句话,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

自读,指名读。

4、深入思考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为了要弄清问题才来的吗?怎么不进去呀?老师在睡觉,那就走吧,改天再来呀?师:弄清学习上的问题很重要,不能回去,但是现在不打扰老师午睡,尊敬老师比弄清问题更重要。

5、根据板书,现在你能说说他们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等老师醒来,向他请教问题。

)(三)学习第四、五、六节1、故事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四、五、六节。

2、理解关键句。

(出示句子: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

)为什么“久久没有说话”?是不是没有话说了呢?(指导学生做上质疑的标记)(1)先来看看,程老师望着窗外看到了什么?(媒体演示:鹅毛大雪的情景)想象说话:屋外(),杨时和同学()。

(2)看到这情景,老师心里舍不得啊!第4节中哪里看出老师舍不得了,你觉得圈哪些词?读读圈圈指导读句: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老师做这些动作,说这句话都是因为心疼学生。

齐读第四节。

(3)老师看到门口的景象心疼学生,这时程老师又听到了什么?(出示第5节)指名读杨时的话。

理解杨时这句话的含义。

(板书:不能惊动老师,)(表示尊敬称呼的您,就是老师)指导朗读杨时的话。

杨时不光这么说,还这样做了,这就是——(板书:尊敬老师)学习生词:尊敬(这个词很重要啊,睁大眼睛看老师写一遍,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再跟老师一块儿写写。

)(4)为什么“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交流四、总结课文,复习词语。

1、老师被感动了,尽心尽力地教他们。

后人这样评价杨时——(出示第1节)齐读第1节2、总结: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宋史杨时传〉,这本书中有篇小文章,只有短短27个字,写的就是这件事,后人把这件事概括成了一个成语——(程门立雪),大家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杨时一样爱学习、尊敬老师的行为。

同学们长大了,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里记录的——(齐读“程门立雪”)板书:36 程门立雪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尽快弄清问题请教(爱学习)冒雪不惊动老师午睡等待(尊敬老师)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故事,这些课文分别贯穿于各年段的课本中,它们是中华历史、文学长河中的经典,故事中蕴涵的丰富人文情感、价值取向和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对新世纪的青少年仍有启迪。

在全面推行两纲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就要重视这些文本资源,因为它们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来盘活教学资源,有效发挥学科和教材的特点,把好语文课堂这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那么,如何在这类讲读课文中,既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又将民族精神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呢?我在执教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程门立雪》这课时,作了积极的思考与实践。

一、潜心读文,挖掘资源。

《程门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课文讲述了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事件,故事中杨时和同学求学心切、尊敬老师的举动令人感动,是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古代尊师的事例很多,“程门立雪”是经典之一,因而人们把故事概括成成语“程门立雪”,用来形容尊敬老师的行为。

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学习这类课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故事内容,更要了解成语的内涵。

有人说社会发展了,当今和古代没有可比性,这样的一个几百年前的故事,对于现今的孩子又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教育意义:从故事本身来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是尊师的典范,它反映的是几千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的尊师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人求学特别看重师承关系,尊师是古人求学的前提,这从文中“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和杨时所说的“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这些词句中都能感受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今的师生关系又有了新的涵义,新的发展,但是这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是不容否定的。

其次,课文中杨时为了弄清问题,冒着鹅毛大雪前往老师家中的行为也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因而故事还折射出一种对尊师的超越,这就是是更深层次上的古人对知识或学问本身的渴慕与追求,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课文再现了古人“尊师”、“勤学”的生活态度,读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传统,还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对比自己的言行,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懂得珍惜与感恩,也知道作为一个学生要有尊敬师长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好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古为今用,仍有教育价值所在。

二、精心设计,有效渗透。

上述这些蕴涵在课文中的教育因素丰富而又有深刻的含义,而要把语文教学的特点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果一味地简单处理,可能还会呈现出“假、大、空”,纯粹喊喊口号的局面。

因而老师还是要根据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进行渗透。

可以说,“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应当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增强感染。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中,两处运用大雪漫天飞舞的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第一次让学生在看画面,听老师的讲述中了解杨时和同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程老师家求教,感受到杨时求学的心切。

第二次是让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说说杨时和同学是怎样站在雪地里静静等候老师醒来。

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讲、耳听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杨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媒体,渲染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而且还能加强教育的渗透性,增强感染力。

2、以读促悟,体会情感。

联系语文学习知识,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是“读课文,边读边想”。

本课为单元的第二课,单元目标的落实重在培养学生不断思考,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时就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质疑,特别是对“立”的举动加以深入研读,适时引发学生追问“为什么杨时在得知老师午睡后还不回去?”思考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能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进一步引向深处,事实上,对于古人这些言行的理解与认同也正是学习本文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学生带着问题联系上下文再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句,抓住人物的言行反复读,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继而对成语的内涵就会有新发现,新认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3、整合训练,文道统一。

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语言训练,对学生参透文本的“道”也有帮助。

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语言训练点,为学生理解、感悟文本铺路。

如指导学生通过抓“想、听、说”三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第三节的句子脉络,背诵课文,积累课文语言的同时渗透有条理、有逻辑的规范表达。

又如,展开想象,说说程老师所看到窗外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更在表达的过程中,体会杨时爱学习、尊敬老师的品质。

最后,选用词语,根据板书,尝试讲述故事,在这其中既起到初步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的作用,也收到总结学习过程,牢记故事,深化情感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这类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一定要依据教材特点,挖掘与学生思想实际、时代发展紧密合拍的教育因素,紧扣语言文字开展学习活动,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上下功夫,使民族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小学生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