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

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二)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欲伐越①。

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丧.地数百里:___________ (2)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4.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2.(1)丧失(2)明智3.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4.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5.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参考译文】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

”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

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

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楚庄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

所以说:能看见自己身上的问题就叫作明智。

(三)王羲之诣门生家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诣.门生家___________ (2)因.书之___________(3)又尝.在蕺山___________ (4)姥初有愠.色___________2.用“∕”分别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1)羲之书其扇(2)持六角竹扇卖之3.翻译下列句子。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拜访,到(2)于是,就(3)曾经(4)生气2.(1)羲之/ 书其扇(2)持六角竹扇/ 卖之3.(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呢。

4.①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懊悔了许多天;②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人们争着买她的扇子。

【参考译文】王羲之曾经到他的一个弟子家,看到一棐木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弟子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学生连着懊恼了好几天。

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卖。

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左右。

”老妇人遵照他说的(去做),人们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

又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着却不答应。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都像这些事一样!(四)服虔匿名服虔①既善《春秋》②,将为注,欲参考同异。

闻崔烈③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①服虔:字子慎,古文经学家。

②《春秋》:指《左传》。

③崔烈:字威考,安平人。

1.用“∕”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只断三处)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服虔既善.《春秋》:___________ (2)为烈门人赁.作食:___________(3)辄窃.听户壁间:___________ (4)明蚤.往: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可以看出服虔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2.(1)善于,擅长(2)租用,雇佣(3)偷偷地(4)通“早”,早上3.服虔随后知道崔烈不能胜过自己,就逐渐同崔烈的学生议论他讲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4.服虔是一个虚心好学、治学严谨(或:讲究策略、为人低调)的人。

【参考译文】服虔擅长研究《春秋》,准备给这本书作注,想参考比较各种观点。

听说崔烈召集门生讲《春秋》,便隐姓埋名,结果得以被崔烈的门徒雇去做饭。

每到崔烈开讲时,他就站在门外(户:单扇门。

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壁:泛指器物上起遮挡作用的东西)偷听。

服虔随后知道崔烈不能胜过自己,就逐渐同崔烈的学生议论他讲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但早就听说过服虔的名声,心里怀疑是他。

第二天早晨,崔烈就去服虔处,趁着他还在睡梦中,就喊道:“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过来,作了应答。

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