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2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可能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

五、教育目的1、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业煌主要的和基本的特征是,(在实践活动之先,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预先存有了)。

2、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形式,它不同于通过生物进化而实现的基因种族遗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它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它不受个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教育者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可以传给自己的直系后代,而且可以传给社会的其他成员,从而缩短了个体成长的过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4、(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有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5、物质生产是教育存有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7、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水准)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8、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9、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以总的教育目的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课程目标一直到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具体内容构成的内在和谐的)有机整体。

10、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的直接影响是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这一现代化的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

12、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

13、(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律科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14、教育的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教育的普及化)。

15、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相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往一切相关人的发展学说或者是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是把人看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6、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指(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不是来自神,不是来自绝对精神,也不是人固有的,而是来自“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它的根本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现实性、社会性)。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马克思的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

19、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20、(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发展的个人的方法。

21、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将来社会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将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升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发展的人的方法。

22、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个人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23、在我国,(1902)年以前并没有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首先提出了制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目的的必要性。

清朝政府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颁布教育目的。

这些教育目的充分体现了清末统治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24、(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从1958年正式提出教育方针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点。

25、(准确理解劳动者这一概念)是准确理解教育目的的前提。

六、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2、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育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只讨论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

3、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4、在现代学制中,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仍然是最严密和最有效的施教机构,并且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5、学制产生于学校之后。

在进入阶段社会之初,产生了最初的学校,6、古代学制具有不系统性和不完善性。

7、古代学制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8、现代学制也是发展的,它的发展方向是终生教育制度。

9、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都没有严格的大、中、小学之分,更没有学前教育机构。

10、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现代学校系统的产生。

11、现代学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近几百年才形成的。

12、欧洲的双轨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概在12世纪中叶时就产生中世纪大学。

14、中世纪大学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15、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16、当时大学的四科,对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文科一般为6~7年,其他三科为5~6年。

17、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

18、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

19、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的,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等;另一条是创办的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

20、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19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1、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

这些学校修业年限不等,有6年的,也有8~10年的,它们的教学内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也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的。

这类学校在教育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学。

22、18世纪初,因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提出了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一类以实用学科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23、比起古典文科中学来,实科中学更适应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更接近生活,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学的特点。

24、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中等学校在现代学校的方向上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25、实科中学同具有浓厚古代学校传统的古典文科中学经历了两百年的长期斗争,并取得越来越强大的地位,同时促使古典文科中学持续改进和发展,二者都逐步变马了愈益完善的现代中等学校。

26、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有一种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了许多小学,这些可称为小学的前身。

27、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意识,从而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

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初等教育由此得到普及。

28、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