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山寺大雄宝殿的六块窗雕

金山寺大雄宝殿的六块窗雕

金山寺大雄宝殿的六块窗雕作者: 张守群金山大殿毁于1948年,新建于80年代初。

为了使偌大墙面不显得呆板,便以“窗”来装饰。

从实用性讲,这种窗起不了透气、透风、透光等任何作用,所以在古建筑上称“盲窗”。

这种看上去实用的“窗”实是一种虚设,在园林艺术上称之为“化实为虚”,这种“化实为虚”实是金山大殿设计的高妙处,因而博得行家称道。

这六扇香樟木(香樟有气味虫不蛀)窗为镂空窗雕(前两块,后四块),画面与佛教有关。

因故事情节生动,打动了一批又一批游者。

其故事情节园林、旅游、佛教都有不同的版本,现将故事的溯源作一介绍。

(1)南北朝“宝志与萧衍倾心长谈”:梁武帝萧衍非常信佛。

当时高僧宝志大和尚对佛学有相当研究,萧衍为了能长时与宝志在一起谈经论佛,就让宝志住在宫内,有时甚至长夜彻谈,因而疏远了皇后娘娘郗氏。

娘娘起了恨意,但又不便说,因此郁闷,不久便去世了。

死后堕为蟒蛇,每天为小虫咬啮,痛苦万分。

有一天,梁武帝做了一个噩梦,说皇后来到宫中向梁武帝求救。

醒后武帝向宝志公请问脱苦的方法,公嘱以礼佛忏悔,因此,武帝亲制慈悲道场忏法,礼请僧众举行忏礼,并做了水陆道场,感动在忉利天的皇后,在空中言谢而去。

这一传说记载在《梁皇忏》(十卷)里。

《梁皇忏》是梁武帝为超度皇后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

相传,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超度娘娘早日脱离苦海。

画面上的蛇就是娘娘的化身。

也有书说不是蛇而是龙。

据《太平广记·引两京记》曰:“郗后因忿怒,投殿庭井中,众趋井救之,已化为毒龙,烟焰冲天,人莫敢近。

帝悲叹久之,因册为龙天王,便于井上立祠。

”而《释典·梁王忏》曰:“其序谓因忏悔后往业而作。

所述后事略同,而以龙为蟒蛇。

”还有书记载:“梁武帝为了亡后郗氏堕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礼忏,以便超度,后世因名之为《梁皇忏》。

”据《释氏稽古史略·二》记载:“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

帝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令忏礼。

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

”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曰:“后酷妒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见形,光彩照灼。

帝体将不安,龙辄激水腾涌。

”各书记载大同小异,其焦点在于是用“夫人郗氏”还是用“郗后”。

看来金山寺是以《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梁皇忏》记载为依据。

(2)宋代“道月与岳飞圆梦”:据清《金山龙游禅寺志略》记载:正当岳飞抗金取得节节胜利时,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回京。

岳飞途经镇江,到金山寺拜望好友道月方丈。

待禅房坐定后两人寒喧了一番,道月问道:“元帅这几日可曾遇到意外事?”岳飞答:“我昨晚梦见两只犬抱头而言,不知此梦何意,更不知此番回京凶吉如何。

”道月听了,心中一惊,心想:“两犬当中加一个言字,不是一个‘狱’字吗?”道月不便明言,这叫天机不可泄露,只是赋诗两首相赠:风波亭下浪涛涛,千万留心把舵牢。

谨防同舟人意歹,将身推翻在波涛。

将军此去莫心焦,未审金牌气怎消?滚滚风波须仔细,劳心把舵要坚牢。

岳飞回到京城果遭毒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在风波亭。

临刑前岳飞仰天长叹:“悔不听道月之言!”为此,有人将此密告秦桧,秦桧大怒,立即派何立等人到金山寺捉拿道月。

当何立昼夜兼程赶到金山寺时,道月正在登台说法,台下人头如云,道月说法完后口中念道: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

不为自己身,只因多开口。

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

不是佛力大,几乎入人手。

说完便坐化了。

何立看到吓的脸色惨白,立即回京城。

何立回到京城,将所见向秦桧叙述,秦桧听了目瞪口呆,何立又说:“镇江金山寺西面朝北,有一排一字排开的七座小山峰,这是金山寺的风水宝地,它能使金山寺历代出高僧,现在的高僧就是道月,他能未卜先知。

”秦桧听了咬牙切齿的说:“我要把这七座山峰都削平,叫金山寺永世出不了高僧,以解我心头之恨。

”这七座小山峰就这样被削平了。

后人在原址上建了一座七峰阁,以补七峰之缺。

可惜的是这座有纪念意义的七峰阁,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兵火。

到了光绪年间,金山寺的方丈隐儒大和尚集资重建七峰阁,不幸又毁于1948年大火。

所幸后人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取名“七峰亭”,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与他的好友道月禅师。

民族英雄岳飞在金山留有诗篇:金山第一泉头过九日,黄花犹待客重来。

男儿有意扶中国,不斩楼兰不易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看到岳飞的志向多么的远大。

(3)宋代“东坡输玉带”:据清光绪《金山志》记载: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见佛印,佛印正在坐禅,禅堂是无虚座。

佛印见苏东坡说:“这里无坐。

”东坡说:“借大师四大做禅床。

”佛印说:“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

”东坡随即解下腰间的玉带置在案上说:“请大师问。

”佛印问:“老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向何处坐?”东坡一时给问住了,顿时无语对答,佛印随即召小僧,并大声说:“留此玉带为金山寺镇山之宝。

”东坡只好点头同意。

佛印出于礼貌回赠一件衲裙。

这画面上的小僧人手上拿的就是苏东坡的玉带。

为此东坡写了诗三首: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韵一首百年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

这首诗讲了他为什么输玉带,只因“借君四大作禅床”。

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一首此带阅人如传合,传流到我亦悠哉!锦袍销落真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这诗透露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落感,为此将玉带送给了金山寺。

古时候玉带并不是文人自备的装饰品,而是官位的象征、身份的体现,是国家发给的配带之物。

可见东坡将官位看的多么的轻。

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从这首诗的字间里,看出东坡己失去了对功名的追求,读来有点伤感后人问,佛印为什么要送一件百衲衣给东坡呢?这有佛印的道理。

东坡一生坎坷,在生活上早年丧妻,在政治上仕途不佳。

可以说一直遭受贬谪,最后竟然贬到被诸葛亮称为有瘴气的岭南。

在那里他还是那样的乐观,诗中有一句“日诞荔枝三百颗,此生愿做岭南人”可证明这一点。

后来大赦回常州途经镇江,已是66岁的老人了。

这次到金山是旧地重游,看到当年由好友李龙眠给他画的像,感慨万分,写下小诗一首:心是已灰之术,身如不系之舟;向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

寥寥几句,概括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佛印对东坡非常关心,东坡被贬在惠州期间,佛印曾致书信给东坡:子瞻负高材,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相耳。

人生如白驹过隙,二三十年功名富贵,转眼成空,俯不一笔地勾,寻取本来面目。

子瞻读书万卷,而未见性命所居,不可谓之聪明也。

努力向前,珍重!珍重!由此可见佛印与东坡的关系非同一般。

“东坡输玉带”成了千古之谈,有人说东坡“大意失锦州”;有人说他佛学确实不如佛印。

所以很多后人不服气的说:“就凭东坡的文采,何能输给佛印呢?”为之惋惜不已。

古人为东坡输玉带鸣冤不知其数。

叶玉胜在《金山观东坡玉带》诗中写道:“佛印既知四大空,何必山门更著一。

”这是为子瞻竟忘了词而为之惋惜。

潘飞声在《佛印山房》诗中写道:东坡或再来,一语禅机破。

四大本来空,何必山房坐。

赵光荣在《金山观东坡玉带》诗中写道:须知坡公亦辩才,语默虽殊旨则一。

特敛机锋悟上乘,破衲皈依愿入室。

这些都是为东坡输玉带而愤愤不平的诗。

但也有人为因有其事而“拍手称快”。

赵清绶在《金山观东坡玉带》诗中写道:“当年免从佛印请,事经千载名犹芳。

”为其叫好。

邓拓在《咏东坡玉带》诗中写道:“坡公玉带古如新,睹物难忘舌辩人。

”为其二人的善辩,而留下玉带叫好。

清代乾隆在游金山时,看到了东坡的玉带,便赋诗一首作了很好解释:爱带都缘为爱人,言之不足命传神。

恍如坡印视予笑,笑是居然未离尘。

又特赐雕有什龙紫檀木匣子,再用丝锦裹着玉带,以示珍贵。

(4)唐代“鸟窠(ke)禅师与白居易交往”:唐元和中(约813),白居易被贬到杭州任刺史。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鸟窠禅师。

鸟窠禅师在杭州秦望山,居于山势险峻的一棵大松树上。

白居易看到了便问:“你在上面不感到危险吗?”鸟窠说:“我坐在上面看起来危险,其实一点儿都不危险,而你在下面看起来不危险,其实非常危险。

”白居易疑惑地问:“我有什么危险?”鸟窠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也就是说,你被贬到这里心情一定不愉快,如再有不测,那后果不是非常危险吗?白居易听了一楞。

鸟窠接着说:“要想改变这种命运,必须修得佛法大义。

”白居易问:“何为佛法大义?”鸟窠说:“诸恶莫作,从善行事。

”白居易不以为然地说:“此话是老生常谈,就连三岁毛孩都知这个道理。

”鸟窠笑着说:“不错!就连三岁毛孩都知这个道理,而八十老翁为什么行不得呢?”白居易一听悟出了道理,便对着鸟窠禅师长拜而去。

(见《五灯会元》、《传灯录·四》、《稽古略·三》。

)晚年白居易接受了律宗思想,常年吃斋、持戒:“每日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他又笃信净土宗:“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

因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就时常去近处的香山寺,自称香山居士。

(5)唐代“懒残禅师对李泌点化”:相传,唐朝宰相李泌曾向懒残禅师请教他的前程如何?因李泌为人凶残,懒残有心点化他,便在火盆中拣了一块只有半边熟了的芋头给他吃,李泌大为不解。

懒残说:“你虽是宰相,大鱼大肉能保证以后天天吃到吗?这虽是半生半熟的东西,老百姓却能天天吃。

”李泌不解的问:“这是为什么?”懒残说:“你虽是宰相掌握杀生大权,但你的生死却掌握在皇帝手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伴君如伴虎’,想想不后怕吗?所以那大鱼大肉你能吃得安吗?老百姓虽是淡茶粗饭却能吃得安。

”李泌说:“依你怎么办?”。

懒残说:“1.少言,祸从口出,故君旁勿多言;2.修心,在位如想修得正身,还乡后就得积德行善。

”为此,李泌悟出了懒残禅师话的意思。

因听从“君旁勿多言”所以稳稳当当的当了十年宰相;因“修心”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在佛的感召下改邪归正,修得了正身,还乡后又为乡里做了很多善事。

(见《高僧传》)此画面还有一说。

相传,懒残作有一首表达生活禅的诗: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箩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此诗在禅林赞誉颇高,当诗传到唐德宗的那里,德宗就很想见识这位禅师,看看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禅师。

于是大臣拿着圣旨,寻到禅师在山上住的岩洞,便在洞外大声的喊:“圣旨驾到,跪下接旨”,竟然无应声,大臣又是一声,禅师却装聋作哑,毫不介意,忙自己的事。

大臣探头往洞里一瞧,只见以牛粪生火,炉上烧着地瓜山芋(北方称地瓜),烟火弥漫,熏得禅师泪流涕淌,大臣不由的喊:“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下呢?”禅师头也不抬自忙自的说:“我才没有那闲工夫为俗人擦呢。

”懒残说着就坐在了炉旁,随手拿起滚热的山芋往嘴里送,并自言自语的赞道:“好吃,好吃!”大臣一见,那黑糊糊的东西,惊的目瞪口呆,原来禅师吃的是一块块石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