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艾灸疗法(史上最全精品)
中医艾灸疗法(史上最全精品)
小结
❖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 保健。
❖ 灸法的分类及应用。 ❖ 施灸的禁忌 。
第一节 灸法的分类与操作
❖ 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以后衍化为多种 灸法,一般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两大类。
❖ 艾灸类:艾炷灸和艾条灸。 ❖ 艾炷灸:直接灸和间接灸。 ❖ 非艾灸类:以灯火灸、药物灸、电热灸等较常用。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 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免疫调节
《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 莫要干。”
➢ 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
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
•”
,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
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灸量选择一览表
灸量 项目
小炷少灸
大炷多灸
性别 女性、 年龄 儿童、老人 体质 久病、体虚者
男性 青壮年 新病、体壮实者
施灸 头面、四肢、胸 腰腹、肌肉丰厚处 部位 背、肌肉浅薄处
病情 风寒袭表、上实 下虚
沉寒痼冷、脾肾阳虚、 中风脱证、亡阳(亡 阳者灸之不计壮数, 直至阳气恢复为止)
三、灸法补泻
艾柱的制作
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 篇》载:“脏寒生 满病,其治宜灸焫”
• 所谓”寒邪”,就是引起疼痛或不适的寒气
• 灸法属于热疗法,可以驱散寒邪,消解寒冷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 在中医上,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湿邪所致 的痹症、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如因脾胃虚 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久痢、久泻)以及因虚 寒引起的痛经等症。
3、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4、凡病在上部者,肩隅、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 用。
5、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 用。
6、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
7、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 足三里。
❖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 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 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1)瘢痕灸
❖ 又称化脓灸,因施灸后局部组织烫伤化脓,结痂后留有瘢痕,故名。施 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 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 数日后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30-40天左右愈合,留有 瘢痕。
(一)灯火灸
❖ 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在施术部位焠烫的方法,又称灯草焠、灯草灸 、打灯火、油捻灸,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取10~15cm长的灯 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 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 之声可重复1次。
❖ 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 ❖ 麻疹、惊风等病证。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 通过艾灸的温热驱寒,不但可以驱散寒邪,而且 能够阻止阳气的消散,具有回阳固脱之功。
•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 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 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 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3)隔盐灸 ❖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
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5~9 壮。
❖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
、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回阳、救逆、固脱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 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四肢发凉等。
(4)隔附子灸
❖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 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 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 0.8cm的附子饼。
1.灸法补泻的原则: “气盛则泻之,虚 则补之”。
2.操作方法
补法:点燃艾炷,不吹其火,待其自 灭。艾灸火力温和,持续时间长,渗透力 强,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点燃艾炷,口吹其火,使其快 燃速灭,促使邪气消散。
灸法治疗原则
1、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 经取之。
2、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中医灸法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 教研室
2017.10.01
湖北中医药大学双创项目 整理修订
教学目的
1.掌握灸法的作用、分类、及操作方法。 2.了解灸法的注意事项。 3 灸法的具体应用
重点难点
1.艾灸的分类。 2.艾灸的操作方法。 3 艾灸的适应症 4 三伏贴的作用
灸法的概念
❖ 灸法主要是指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 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 方法。
分类
艾灸 灸 法
直接灸
艾炷灸
间接灸
温和灸
悬起灸 回旋灸
艾条灸
雀啄灸
实按灸 太乙神针
温针灸
雷火神针
温灸器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药饼灸
其他灸法
天灸:白芥子灸、细辛灸、
天南星灸、蒜泥灸 灯火灸
(一)艾炷灸
一、艾灸法
❖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 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 一壮。
❖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 痹和皮肤疣等。
2.间接灸
❖ 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皮肤之 间隔开而施灸的方法。
❖ 隔姜灸 ❖ 隔蒜灸 ❖ 隔盐灸 ❖ 隔附子饼灸 ❖ 隔胡椒饼灸 ❖ 隔豆豉饼灸
间接灸分类
(1)隔姜灸
❖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约0.2~0.3cm的薄 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置艾 炷点燃。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
❖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 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 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
❖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及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二、其他灸法
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 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熏烤,使患者 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 灸10~15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 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 床研究
• 温和灸法治未病
• 适应症:慢性病、虚证。
(2)雀啄灸
❖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 ,如鸟雀啄食状,一上一下,一起一 落,忽远忽近地移动施灸。一般每穴 灸5-10min,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
注意事项
❖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 ❖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风湿顽痹等,但由于这种
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2)无瘢痕灸
❖ 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 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 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 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 适用于风湿痹痛、神经性麻痹、皮肤病等。 ❖ 适应症:筋脉痹阻、风湿痹痛。
2.实按灸
❖ 将点燃的艾条隔数层布或棉纸实按在穴位上,使热 力透达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 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 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 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 ;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 再点再熨。
❖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将姜片向上提起,离开皮肤 片刻,放下再灸;或缓慢移动姜片,至局部皮肤 潮红为止。一般灸3~6壮不引起烫伤,以皮肤红 晕而不起泡为度。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 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 痹痛等。
(2)隔蒜灸 ❖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一般
灸5~7壮。 ❖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 处,促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的方法。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 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 a.蒜泥 c.天南星灸
❖ b.细辛灸 d.白芥子灸
灸感、灸量及灸法补泻
一、灸感
• 概念 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 一般灸法:局部温热舒畅,温度经久不消,微 微灼痛。可由浅达深,亦可循经传导。
,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 慢移动蒜片。
❖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 及未溃疮疡等。
❖ 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 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 ),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
清热解毒、杀虫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 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 疮疖、乳痈)及虫、蛇、蝎、 蜂蜇咬伤等病证。
(二)艾条灸
❖ 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形长条称为艾条。点燃艾条施灸的方法 称为艾条灸。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 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 实按灸,因艾条中掺入的药物不同而有太乙神针、雷火神针之分。
艾条灸
(1)温和灸 ❖ 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
(三)消瘀散结
• “瘀”指瘀积不通,多由寒邪而致,艾灸能 散寒,故能消瘀;“结”指的是由于气血瘀 滞形成的结块,一般可以通过温化来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