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述评本文简要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论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体系,分析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教育教学改革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老解放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大众的教育。
一、陶行知先生生平陶行知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村。
1914年以第一名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得文科硕士学位。
后来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并曾担任《新教育》杂志主编。
陶行知先生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力主进行教育改革。
1922年陶行知先生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与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作合一”等理论,形成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2年起,陶行知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为抗日救亡、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行知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
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逝世时,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他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内涵宏富,论述精当,与现代教育息息相通。
二、生活教育述评(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手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②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③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人们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人人都可以做先生,人人都是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主张,所强调的是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他反对传统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而是要用“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新型的学校来取代传统的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④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