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手抄报
三年级数学手抄报内容:
钱钟书考北大数学15分
钱钟书当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比罗家伦当年考北大的成绩略胜一筹。
当时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取。
季羡林清华大数学4分
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上小学开始,便文理偏科严重。
报考清华大学时,百分制的数学考卷,他只考了4分,而他的第一志愿,居然还是数学系。
尽管如此,季羡林还是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
罗家伦考北大数学0分
“五四”风云人物罗家伦,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
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
可校委们查看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大吃一惊-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
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
张允和考北大数学0分
1937年“白发才女”张允和投考,结果数学得零分,作文却相当好,其他科目较平均。
时任中文系主任的胡适看到张允和的作文,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
但北大的招生规则是“任何一科如果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让他无论如何在张允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
数学老师也很坚持原则,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给。
直到胡适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骂人,北大才终于破格录取了张允和。
朱自清考北大数学0分
曾写就经典美文《背影》的朱自清,不仅是诗人和散文大家,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为“五四”后的新散文创作增添了亮色。
朱自清还是一代国学大师,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成绩斐然,起到了引路先锋的作用。
而1916年朱自清考北京大学时,数学考了0分,最终被破格录取。
趣味数学名人名言:
1、二分之一个证明等于0。
——高斯
2、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纳皮尔
3、现代高能物理到了量子物理以后,有很多根本无法做实验,在家用纸笔来算,这跟数学家想样的差不了多远,所以说数学在物理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邱成桐
4、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华罗庚
5、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拿破仑
6、以我一生最好的时光追寻那个目标……书已经写成了。
现代人读或后代读都无关紧要,也许要等一百年才有一个读者。
——开普勒
7、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8、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数学。
——伦琴
9、在数学里,分辨何是重要,何事不重要,知所选择是很重要的。
——广中平佑
10、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
——拉普拉斯
趣味数学小故事:
故事1
今天,我看一个故事,叫《燕子考青蛙》。
故事是这样:一天,燕子对青蛙说:“咱们比一比谁的数学好。
青蛙同意了。
青蛙出题:上个星期一我吃了一只害虫,星期二吃了3只害虫,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两只害虫,问一星期共吃多少只害虫?燕子说:”1+3=44+5=99+7=1616+9=2525+11=3636+13=47,你一共吃了49只害虫。
青蛙说:“你考我吧。
”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
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
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
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圈比前一个圈多两只,它们的顺序是1、3、5、7、9、11、13,加起来是49,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
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故事2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