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总结证型没有虚证

中医总结证型没有虚证

证型(表证+痰证+血瘀证+风湿证+热证)《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质正常、苔薄、脉浮。

分类:1、表寒证定义: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1)太阳伤寒证(表实证)定义: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的症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2)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定义:太阳中风为外伤风邪之意,并不是指猝然昏倒的中风。

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

太阳中风证仍为实证,称之为虚证是与太阳伤寒证相对而言。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自汗出,或见鼻鸣干呕。

2、表热证定义:表热证是指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卫表的一类证候。

是由风热之邪犯表。

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1)风热犯卫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头痛、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风热犯肺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身痛或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表寒证——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辛温解表药:性味多属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的药物称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剂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方,具有疏散风寒的作用,能够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表证的方剂。

麻黄汤[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为辛凉,以宣散风热为其主要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部分药物兼具清头目,利咽喉,或宣肺止咳、散邪透疹等作用,故风热性眼病、咽喉肿痛、疹出不透或风热咳嗽诸症亦可选用,并常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

辛凉解表剂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方,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能够治疗外感风热所引起的表证的方剂。

银翘散[组成]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重在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重在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痰证》概述1、痰与痰证的含义痰——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者无形之痰——不能直接觉察,而是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来判断出的病因。

痰证——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各种病证。

2、痰证的成因肺、脾、肾功能失常,人体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一、证候证候特点:痰浊随气升降,无所不至,证候广泛复杂,变化多端常见证候:痰湿犯肺——咳喘吐痰痰阻脾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浊扰心——心悸神昏,癫痫痰停经络——痰核,肢体麻木舌脉——苔腻,脉眩或滑痰可与寒、湿、燥、热、风合而为病:寒痰——咳喘,痰白清稀湿痰——痰多色白,易咳出,胸膈胀满燥痰——痰少黏稠,不易咯出热痰——咳痰黄稠,或胡言妄动,心烦不寐风痰——眩晕昏仆,喉中痰鸣,舌强不语,抽搐郁痰——咽中如有物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二、治法化痰(治标)综合治疗健脾、宣肺、温肾(治本)理气(调气之升降)痰证常用治法:三、化痰药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特点】:为治湿痰要药【注意】:反乌头天南星与白附子【注意】:生品一般不作内服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特点】:治咳嗽痰多,不论肺寒、肺热皆可应用。

紫苑与款冬花瓜蒌清肺化痰润肺化痰皮仁利气宽胸润肠通便【注意】:反乌头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川贝——兼润肺之功浙贝——清火散结作用较强【注意】:反乌头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四、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称为化痰剂。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二陈汤清热化痰——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温化寒痰——用于寒痰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外风生痰:止嗽散治风化痰——用于风痰证内风挟痰:半夏白术天麻汤(一)二陈汤【组成】:半夏15g橘红15g茯苓9g甘草5g【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等。

(二)清气化痰丸【组成】:胆南星45g瓜蒌仁30g黄芩30g枳实30g 橘红30g茯苓30g杏仁30g半夏45g 【功能】: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痰热内结。

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三)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茯苓12g 甘草6g 五味子6g 干姜9g细辛6g【功能】:温肺化饮【主治】:寒饮内蓄。

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隔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四)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9g 天麻6g 茯苓6g 橘红6g 白术15g甘草4g【功能】: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五)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000g 甘草(炒)375g陈皮(去白)500g【功能】: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等。

《血瘀证》概述1、瘀血与血瘀证的含义瘀血——是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人体某处;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经脉或器官。

血瘀证——是指由瘀血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的总称。

2、血瘀与瘀血的关系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血瘀是病机,血瘀的结果导致瘀血。

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瘀血形成后阻于脉络,成为血瘀的病因。

3、瘀血的成因●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虚——行血无力。

●血热——热血互结,使血液蓄积。

●血寒——使血液凝涩不通。

●外伤——血液离经,停留于体内某一部位。

一、证候共同表现:●疼痛—多持续而顽固,多为剧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肿块●出血—色泽紫暗,或夹有血块●色泽紫暗—面色黧黑,唇甲紫暗,皮肤青紫或有瘀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其他—肌肤甲错,毛发不荣,脉涩等。

相关症状:●瘀血在心——胸闷、心前区绞痛、口唇青紫●瘀热在心——发狂瘀在肠胃——吐血或黑便●瘀阻于肝——胁痛,胁下痞块●瘀阻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行或淋漓不尽,色紫暗或有块,或有痛经。

●瘀阻于四肢——疼痛,青紫二、治法:活血化瘀三、活血祛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特点】:为血中之气药;治头痛要药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桃仁与红花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特点】:既能活血,又能补血,且有舒筋活络之功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特点】:为妇科经产要药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特点】:为血滞诸痛要药。

玄胡——活血、行气、止痛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补肝肾三菱与莪术水蛭——破血逐瘀【特点】:功擅破血逐瘀乳香与没药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利尿四、活血祛瘀剂凡以活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治疗各种血瘀证的方剂称为活血祛瘀剂。

●桃红四物汤——基本方●血府逐瘀汤——用于胸中留瘀所致的胸胁痛●补阳还五汤——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的半身不遂●复元活血汤——用于跌打损伤,瘀留胁下●生化汤——用于产后血瘀有寒之证●丹参饮——用于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一)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6g红花4g熟地15g白芍10g 当归12g川芎8g【功能】:养血,活血,逐瘀【主治】:瘀血诸证,尤其是瘀血所致的月经不调。

妇女经期超前,量多,色质紫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二)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勺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噪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三)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四)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15g瓜蒌根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大黄30g桃仁9g【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

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五)生化汤【组成】:全当归25g川芎9g桃仁6g炮姜2g炙甘草2g【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产后血虚受寒,寒凝血瘀。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六)丹参饮【组成】:丹参30g 檀香5g砂仁5g【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风湿证》定义: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又称痹病、痹证。

发病:可缓慢,可急骤。

病位:初在经脉、肌肉、关节,久及内脏。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

病性:初以实为主,后虚实夹杂。

风寒湿痹:风寒湿三邪联合而致的痹证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

风湿热痹:感受风湿热或风寒湿日久郁而化热所形成的痹证,简称热痹。

痰瘀阻络痹:痹证之中、晚期有关节变形、功能障碍者。

又称顽痹、尪痹。

虚实夹杂痹:痰瘀阻络痹基础上尚有肌肉萎缩、体虚无力,易外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

病例1:苏某,男,50岁,公汽司机。

突发右大拇趾跖趾关节疼痛一周。

一周前,凌晨突发右大拇趾跖趾关节疼痛,痛不可忍,伴局部红、肿、热,全身发热,体温38.50C。

舌红,苔薄白,脉数。

查血尿酸700μmol/L,血沉82mm/h,病变关节摄片未见关节破坏。

一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发作。

病例2:女,41岁,教师。

上肢肌肉,骨节呈游走性疼痛,痛及项背,曲伸不利,入夜痛甚已五年,对气候变化敏感,每遇大风大雨前夕,疼痛骤然发作,肘关节、肩胛岗压痛明显,X线片:颈4-5骨质增生,舌苔薄白,脉濡。

病例4:男,62岁,渔民,常夜半捕鱼作业,三年来,每逢寒冷则背部疼痛,下肢髋膝曲伸受限,得热则舒,近半年腰背强直,指趾小关节疼痛伴晨僵,四肢末梢麻木,舌体胖苔根腻,脉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