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2009年5月25日清流县政协办公室关于开展确保我县企业用工需求的调研报告开展确保我县企业用工需求专题调研是年初县委、县政府与县政协联合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2009年4月28日,县政协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贸局领导,深入李家乡嘉华雨具有限公司、昌升农副产品加工厂和赖坊乡大丰山茶场、鹏程电光源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并对部分林产化工企业进行走访座谈。
5月12日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县政府副县长邓炳辉、县政协副主席刘剑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贸局、公安局、农办、农业局、总工会等部门领导共同协商讨论确保我县企业用工需求,为着力解决企业用工不足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现将我县企业用工需求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我县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1万人,农业劳动力7.75万人。
目前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39万人,其中转移到县外省内22912人,省外3324人,国外就业500余人,县内就近转移9897人,从事农业的还有4.36万人;城镇人口3.1万人,城镇劳动力1.9万人。
我县现有企业有23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70余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分布在矿山、森工、电力、煤炭、化工、轻纺等行业,其它企业160余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
2009年1-4月,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开展电平车培训5期267人,其它培训12期657人,免费推荐就业1800余人。
针对我县轻纺雨具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初出台了“关于城区轻纺雨具产业招工的实施方案”,各乡镇、县直部门为轻纺雨具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截止3月31日,各乡(镇)、县直部门共为城区轻纺雨具产业招收工人538人。
1、从行业用工需求来看,目前最缺工的行业是轻纺雨具。
据县劳动部门统计,我县现有轻纺雨具企业14家,从业人员900多人,其中城区8家轻纺雨具企业缺工570人左右,(南洋服饰270人,远大经纬130人,兴业服饰180人,其它企业90人)。
李家乡嘉华雨具有限公司缺工100多人。
其次是茶叶生产等季节性企业。
如大丰山茶场,实行季节性用工,农忙时节员工紧缺100多人;第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李家乡昌升农副产品加工厂新厂建成投产后需用工150人,现有工人不足50人,也将严重缺工。
2、从企业用工环境来看,我县规模企业用工比较规范,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好,如东莹化工有限公司,就不存在缺工现象;赖坊乡鹏程电光源有限公司日工作时间一般在8-10小时,生产和技术工人月薪1500-1700元,其它员工1100-1200元,也不存在缺工现象。
而轻纺雨具行业日工作时间长达10-12小时,工作时间较长,劳动条件差,熟练工人月薪在1200左右,普通工人月薪一般在800元左右,一些新员工低的只有200-300多元,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
3.从企业用工结构来看,在年龄结构方面,大多数企业需要25—35岁年龄阶段的人员,达到总需求人数的80%;文化程度方面,国有规模以上企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普遍要求高中以上学历,而轻纺雨具企业需要技术熟练工人,对学历则无要求;性别方面,主要与需求工种有关,如车工、缝纫工偏向女性,电工则需要男性等。
二、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县企业用工难(主要包括招工难和留人难),既有劳动力供求失调造成部分企业缺工的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1.劳动力素质不高,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
“招工难”其实并非无人可招,而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工人难招。
一是随着我县经济迅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除了引进高宝矿业和红火水泥等重点企业外,还引进了一批轻纺雨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同一工种用工量急剧增加,使我县缺乏大量技术熟练工人,特别是年轻女性技术熟练工人。
二是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
我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倡导向外劳务输出,大量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就业,如李家乡2008年外出就业人数达3105人,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占70%是45岁以上的,而且是没有技能的劳动力。
三是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基本不回清流就业,而本地的职(技)校毕业生60%倾向到外地就业,导致本地年轻、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使我县企业用工供求矛盾愈显突出。
2.劳动环境较差,用工缺乏吸引力。
一是工资待遇偏低。
近几年来,我县物价消费总体水平已大幅上升,特别是我县城区物价消费总体水平与周边县城对比,肉类价格平均水平高出20%,禽类高出10%,蔬菜类与其他县相比高出30%左右,而我县轻纺雨具企业工资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按日工作10小时和月工资800元计算,平均工资每小时不到3元,加上劳动强度大,没有加班工资和节假日,造成企业难以招收工人或留住工人。
有一定技能和熟练工人,或者通过在企业实践掌握一定技术的员工,有更好的去处,往往是马上跳槽,工资待遇偏低成为招工难和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一方面,有些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做优做强企业文化内涵的经营观;另一方面,有的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
从调研情况看,劳动用工规范、工作环境优、工资及时兑现、福利待遇好、人本意识强的企业不存在“招工难”问题。
3.用工不够和谐,职工权益难以保障。
一是部分企业存在“四无现象”,即无劳动合同、无用工手续、无社会保障、无休息休假,部分企业存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者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等,使企业从开始能招到人,到最后留不住人。
二是缺乏人性化管理。
有的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一味追求高额利润,除了支付基本薪酬外,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没有支付加班工资;有的企业靠压低工价来赚取利润,有的企业靠随意拖欠员工工资的方式来周转资金,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工人离岗或跳槽,对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劳动力宁愿在家休息也不就业。
三、解决企业用工难的对策建议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互动,全社会共同努力,劳动、人事、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形成合力,提供政策帮扶。
为确保我县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用工环境,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关心关爱、部门协调帮助,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本县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为此建议:1.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随着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县委提出“做大城区、做强产业、做优环境”工作部署,我县经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各项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势必迅速增加,若不未雨绸谬,储备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届时企业用工矛盾将进一步显露,成为制约我县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一要立足本地劳动力资源,培植企业储备用工。
一方面,劳动部门要深入企业,对我县企业全年用工计划进行调查摸底,并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调查,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和本县劳动力档案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尽快将更多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技术技能劳动力。
人事部门要制定我县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企业就业的优惠措施,并将其纳入用人管理计划,防止我县技术人才资源的流失,为经济发展储备丰富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
二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劳动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
职能部门要积极拓展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招聘、代理、测评等功能,加快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交流协作、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于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强化就业跟踪服务,为劳动力的多层次、多渠道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加强跨县、跨地区劳务联系,科学引进劳动力资源,缓解企业缺工矛盾。
要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用工,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鼓励企业使用本地居民就业,鼓励劳动力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
三要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城乡统筹的要求,围绕我县持续做大城区、持续做强产业、持续做优环境、持续改善民生的工作目标,政府应加大培训转移,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
如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给就业困难对象,兑现国家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补贴等,资金来源可从失业保险金的节余和财政预算安排的方式来筹集。
使之更好用来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推动我县就业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解决企业用工不足问题。
2.改善用工环境,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强化“善待打工者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增强企业自身的吸引力。
一要营造“筑巢引凤”的良好企业环境。
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住,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是企业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
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是提高企业吸引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经。
二要为员工发展搭建良好的舞台。
企业要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在目前技工普遍难寻的情况下,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升技能就业,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
三要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
对大多数劳动力而言,劳动收益仍是其选择就业的首要因素,只要本地和外地的收入相差不是太大,他们肯定会考虑在本地就业。
应适时公开企业经营方针、成本核算、企业效益等,增加工人工资透明度,作为企业主合理地确定和兑现用工待遇应该是明智之举。
政府要引导企业按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吸引本地区和外来的劳动力到清流就业。
四要构建良好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进员工对企业的依靠,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因此,作为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关爱员工、赏识部下等人性化的管理,要依法用工,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照章办事,努力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争优创先的用工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发展的企业人文环境;要培育员工“企业兴我也兴”的理念,使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努力构建良好的劳动环境,激发他们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归宿感、成就感、荣誉感,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
3.保障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