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辩识产品生产和相关活动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以保证进行有效监测控制。
2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产品生产、服务和相关活动中的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监测控制管理。
3 术语3.1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2 重大危险源法规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企业评价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按,风险评价等级确定。
3.3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3.4 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4 职责4.1 安委会主任领导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监测控制策划。
4.2 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公司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的组织工作,负责危险源的汇总、登记、更新等。
4.3各部门、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监测控制。
5 工作程序5.1 危险源辩识5.1.1 危险源辩识注意考虑的因素应关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能量)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和管理缺陷。
重点包括:5.1.1.1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危险作业,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现场的人员(包括外来人员)的活动;5.1.1.2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险设备、工作场所的设施等(包括外界提供的);5.1.1.3 具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5.1.1.4 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5.1.1.5 具有职业性健康伤害、损害的作业活动和情况;5.1.1.6 对管理缺陷要特别关注,如规章制度不符合法规要求,责任缺失、有章不循等。
5.1.2 危险源辩识方法危险源辩识可以采用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直接观察等方法。
5.2 风险评价5.2.1危险源危害分类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 7.灼烫 8.火灾9.高处坠落 10. 化学爆炸 11物理爆炸12.其他伤害等。
5.2.2 事故后果及严重性5.2.2.1 轻微,如表面损伤;轻微割伤;粉尘对眼睛的刺激;烦躁和刺激;暂时性不适的疾病。
5.2.2.2 一般,如划伤、烧伤、脑震荡、严重扭伤、轻微骨折;耳聋、皮炎、哮喘;工作造成上肢损伤、导致永久性轻微功能丧失的疾病。
5.2.2.3 严重,如截肢、严重骨折、中毒、复合伤害、致命伤害;导致不治之症、一人及以上死亡。
5.2.3 事故的可能性一般应考虑如下问题:5.2.3.1 暴露在危险处的人数、暴露时间和频率;5.3.2.2 供应(如水、电、气)中断,设备及安全装置故障失灵;5.3.2.3 暴露于恶劣天气;5.3.2.4 对个人防护用品的需要和使用频率;5.3.2.5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缺陷。
5.2.4风险评价方法5.2.4.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判断公式:D=LEC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风险评定值大于70(或风险级别为1\2\3级)一般确定为重大危险源5.2.4.2是非判断法(定性法)1)符合“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 (1级)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2-3级)3)曾经发生事故,现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2-3级)4)直接观察可能导致事故危险,且无适当措施的。
(2-3级)符合以上标准的即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5.2.4.3 对于符合“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重大危险源在识别评价中加/G标志,予以区别。
5.3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步骤5.3.1 安全生产办公室编制《危险源辨识调查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等记录格式,下发使用。
5.3.2 各部门根据生产、工作流程、活动划分辨识评价单元,绘制“危险源辨识单元划分图”。
在任何情况下,不仅需要考虑常规的活动(如生产准备活动、加工过程、产品装配等),还应特别重视非常规的活动(如修理、出发服务及临时性作业等),及三种时态(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
5.3.3 收集分析以下资料:5.3.3.1 工艺流程文件、危险特性参数:温度、压力等;5.3.3.2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数据卡(MSDS)等;5.3.3.3 以往事故、职业病、险肇事件、违章处置资料等;5.3.3.4 特种作业、有毒有害作业持证上岗情况;5.3.3.5 关键、特种设备运行记录、操作规程及使用说明书等。
5.3.3 各部门按辨识评价单元进行危害调查和隐患排查,填写《危险源辨识调查表》,调查要有现场员工参与。
5.3.4 各部门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存在的危险源;采用5.2.4款的方法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和重大危险源,并填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危险源清单》,经分管领导审核后,连同《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报公司安全生产办公室。
5.3.5 安全生产办公室汇总和分析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汇总公司的《危险源清单》,确定形成公司的《重大危险源清单》,报安委会审核,经安委会主任批准后下发各单位部门。
5.3.6 新的过程活动、或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施、作业过程和和环境变更时,应在策划实施时按上述步骤同时进行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
5.3.7 对符合“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重大危险源,由安全办公室编制“安全评估报告”,经安委会组织评审确认批准后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5.4 风险分级控制5.4.1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级别和资金技术等条件采取优先原则:5.4.1.1 消除危害;5.4.1.2 采取技术或组织管理措施降低危害影响;5.4.1.3 提供国家规定的个体防护用品和设施,并确保正确使用和维护。
5.4.2 危险源监控通过日常、定期、专业和综合隐患排查,及危险特性监测对危险源进行持续监视测量;通过目标方案、工程技术措施、管理培训措施、过程运行控制、应急预案等对危险源及其风险实现有效控制。
5.4.2.1 对重大危险源现场由安全生产办公室组织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加强对相关设备设施控制仪表的检查管理。
5.4.2.2 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办公室组织制定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各部门岗位进行分解,纳入安全绩效考核。
必要时,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采取技术、管理等措施保证风险控制和安全目标实现。
目标考核具体执行《绩效考核管理信息工作标准》的相关规定。
5.4.2.3 安全生产办公室针对重大危险源事故,组织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防护、救援物质装备,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5.4.2.4 管理部组织对重大危险源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技术和应急响应培训,岗位操作工人认真执行相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避免、降低和消除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风险。
具体执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中的相关规定。
5.2.4.5在日常和定期的设备点检和保养检查、7S安全等检查中要检查危险源的控制效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在填写《设备日点检表》、《设备定期保养检查记录》、《办公室7S检查表》、《车间7S检查表》及“起重机械和吊具索具检查记录”的同时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5.2.4.6在隐患排查中对存在事故隐患和缺陷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认真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临时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具体执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5.2.4.7 安全办公室每年组织委托政府相关监测机构对特种设备、安全监测装置、重大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对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风险因素进行限期整改,避免、降低和消除相关危害。
5.2.4.8 安委会每年12月份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具体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2.4.9 安全生产办公室认真执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学习和研究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建立企业预测预警系统,强化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测控制。
5.2.4.10 各相关部门利用《相关方告知书》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及应急措施告知进入厂区可能受影响的相关方5.4.2.11总经理保证重大危险源监控所需的人力、资金等资源。
财务课要把所需资金列入安全投入专项资金计划。
5.5 危险源信息文件的更新5.5.1 管理部至少每年组织一次对危险源的全面评审和更新,对危险源信息文件更新确认。
评审结合年度隐患排查、日常及定期危险源控制效果检查结果及变更情况,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行。
5.5.2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及时更新危险源信息文件5.5.2.1 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5.5.2.2 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或运行条件及相关方的要求发生变化时;5.5.2.3 公司在技术改造和创新时;5.5.2.4 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提出要求时。
5.5.3 对确立的危险源的相关信息文件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及时收集危险源信息的更新变化,具体执行《档案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6 编制依据6.1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6.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6.3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6.4 涂装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AQ/T 5209-2011 6.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7 相关文件8 相关记录附加说明:修订:安全生产办公室日期:2016.06审核:管理部长日期:2016.06.15批准:井上岳彦日期: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