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综合测试题一判断题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就是保存在此书中的。
(×)[《淮南子》]2.《诗经》中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西周晚期[东周]的作品之外,其余都是东周[西周晚期]的作品。
(×)3.《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和《七月》等五篇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史诗。
(×)[《七月》是《国风》中作品]4.在汉代传经的今古文《诗经》中,今文的三家诗先后亡佚,而由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保存的古文“毛诗”,虽然晚出,但最终却压倒三家诗,并流传至今。
(√)5.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再演进到政治抒情诗[言志抒情诗]。
(×)6.《尚书》作为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重要地位,其中《虞书?尧典》是可靠的殷代作品,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商书?盘庚》]7.《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四年,基本上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七(有序编年),或止于鲁悼公十四年(末条记事涉及)]8.《左传》和《国语》一样,都是国别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9.《战国策》共三十三卷,记事上接春秋,下启秦并六国。
一开始并不叫《战国策》,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才定为今名。
(√)10.《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者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突出的表现了当时兵家和法家的思想,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
(×)[纵横家]11.《左传》和《国语》都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策》则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12.《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中“卮言”既是指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借以论证自己的道理。
(×)[重言]13.《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4. 先秦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最多的是《庄子》。
(×)[为《韩非子》]15.王逸的《楚辞章句》目录中,《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均为屈原作品。
(×)[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的态度。
]16.《九歌》共9篇,是楚辞中重要作品,以其幽微缅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喜爱。
(×)[11]17.贾谊的政论文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作品收录于《新书》。
(√)18.枚乘的《七发》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明朝作家时有模拟。
(√)19.扬雄是西汉后期重要的赋作家,其《甘泉赋》、《上林赋》等作品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上林赋》为司马相如作品,应更为《蜀都赋》]20.乐府作为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止于西汉成帝时期。
(×)[西汉哀帝之前均是]21.现存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22.《焦仲卿妻》最早见于梁萧统的《文选》,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取此诗首句,改为《孔雀东南飞》。
(×)[陈朝徐编的《玉台新咏》]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是张衡的《思玄赋》。
(×)[《归田赋》]24.《吴越春秋》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
(×)[……的雏形]25.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26.《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玉台新咏》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文选》]1. 李益的边塞诗写的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江南曲》。
(正确)2. 刘长卿的诗中,以五言诗写的最好,曾自诩为"五言长城",他的五绝,最出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他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钱起并称为"钱刘"。
(X)3. 杜甫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绝,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正确)4.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正确)5.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对李白的纵恣天才赞叹不已。
(正确)6. 李白的诗,充满非凡的自信和自负,体现孤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出自他的《梁父吟》。
(正确)7.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五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
(X 七言歌行)8. 崔颢的《黄鹤楼》虽为律诗变体,但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正确)9. 从《少年行》、《长歌行》中可以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他的出塞诗里,为后世传诵的均为七绝,如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正确)10. 王维出塞前后写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从军行》、《出塞》、《使至塞上》、《过故人庄》。
(X)9. 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但南唐君臣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也相应雅一些,不过,从花间词到南唐词,风气没有明显的转变。
(X)1.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X《观沧海》)2.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是从汉初建安年间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X汉末)3.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萧统还注《文选》六十卷。
(X 李善注)4.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它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20篇,批评论4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
(X 5篇)9. 词随燕乐而起,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词,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10.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商隐的诗中不多,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
()1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1. 郦道元的《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他的作品还有《江水注》。
(X)2. 王逸的《楚辞章句》目录中,《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均为屈原作品。
(X)3. 齐梁时期,笔力键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肪为代表,任肪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
()4.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的名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 史载南齐的时代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歌》,反映了当地的游牧生活,出色地描绘了草原的辽阔壮美。
()6. 南北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7.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在于他的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大人先生传》。
(X 阮籍《大人先生传》)8. 左思曾以《咏史》诗八首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两都赋》。
(X《三都赋》)9. 阮籍,字叔夜,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它们非一时一地所作,而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10. 建安诗歌的慷慨悲凉的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而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1. 先秦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最多的是《庄子》。
(X)5.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两人都属于怀古咏史诗人,也都是苦吟诗人。
(X苦吟诗人是贾岛和姚合)6.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都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文异事。
它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由盛转衰的局面。
()7. 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如《答问》;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
()9. 贞元、元和时期,诗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其中被白居易归入"感伤"类的《长恨歌》、《琵琶行》乃是这些作品中的优秀诗篇。
()10. 枚乘的《七发》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明朝作家时有模拟。
()二字词解释题注:每题1分,共10分1.1.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言:我)[《诗经?载驰》]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是:则)[《诗经?氓》]3.我徂东山,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零雨:落雨)[《诗经?东山》4.师退,次于召陵。
(次:驻扎)[《左传?齐伐楚盟于召陵》]5.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悖心:怨恨之心)[《左传?秦晋殽之战》]6.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
(块:土块)[《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壅:堵塞)[《国语?邵公谏弭谤》]8.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文章:法令)[《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9.齐人有冯爰者,贫乏不能自食。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请托)[《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10.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胥之。
如而徐趋,至而再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胥:等待)(谢:谢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挠:屈)[《战国策?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12.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进:超过)[ 庄子《养生主》]13.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胡:何)(法:法令)[《吕氏春秋?察今》]1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表:标志)[《吕氏春秋?察今》]15.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亡:逃亡)[《史记?项羽本纪》]16.(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完毕)[《史记?项羽本纪》]17.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幸:侥幸)[《史记?留侯世家》]18.顾我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矣。
(顾:但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9.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